是同门师兄弟了!”
“是,学生一定铭记老师的教诲!”
卢植点头说道:“消你们能够记住为师今天所讲的话,永远不要忘记!”
“是,学生明白了!”
“刘备,你在家是否曾读过书?”此时卢植话锋一转,问刘备道。
刘备答道:“家父在世的时候,跟着家父读过一些《易经》和《论语》,后来长大了也就偶尔再回看几遍,但自知没有读深,还望老师指点。”
卢植听了就问道:“哦?既然你读过《易经》,那你说说读了这书,自己可曾有所体会啊?”
刘备仔细思索了片刻,说道:“易经的核心乃一阴一阳,阴阳协调意为中和,中和者,刚柔并济,亦是事物发展的生生不息之内在动力±间万物都由阴阳组成,阳之性为刚健,阴之性为柔顺;阳之功能为创生,阴之功能为成全;阳居于领导地位,阴居于从属地位,此二者相互依存,彼此配合,由此而形成天地交泰之势,由此才可以形成社会稳定的秩序。”
卢植听完点点头:“听你这么说,亦不无道理......现如今宦官干政,君不君臣亦不臣,阳不刚,阴不柔,阴阳反位,才使得天下人人思危,各地动乱不止,朝廷不得民心呀!”
忽而卢植又问道:“那你平生又有何志向?”
刘备其实自从辞别了李定云,就想过了这个问题,见老师今天问起,便鼓起勇气说道:“如今的天下已不比文景之治的富庶,不比武帝年间的强势,亦不比汉光武帝的兴盛,有的是宦官干政的黑暗政治,党锢之祸的士人地狱,随处可见的流亡难民,无休止的地方暴动,就连以前臣服于我大汉的北方游牧民族也开始蠢蠢欲动,屡次三番地侵犯我族,此种现象如今要是得不到及时的解决,必将天下大乱......学生我消在老师的教导下,日后能够中兴汉室,拯救黎民于水火,拯救大汉于窝之际,此亦不负先人之期望。”
卢植此时凝视着刘备,心里不禁诧异,刘备年龄虽小,却已有如此见识,难怪李老对这位年轻人赞赏有加,内心虽然为有刘备这样的学生而高兴,但还是面无表情,矜持地说道:“小小年纪心中便有如此抱负,也是难得......从今往后,你在我这里先读《尚书》吧,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你能尽自己的努力,坚守住自己的理想,坚守住正道,去实现心中的抱负。”
说完,卢植就将放在自己案台上的《尚书》递给了刘备,刘备接过之后说道:“是,学生记住了!”
旁边的苏雪见刘备刚才所说的话,亦不免被刘备所感染,只是暗恨自己非男儿身,虽怀报国之志,却无用武之地,因此对刘备便不免产生了钦佩之情。
卢植转向刘德然问道:“德然,你呢?说说你的理想吧。”
这一问可算是问懵了刘德然,刘德然在家里就没有想过这样的问题,只知道刘备干什么,他就干什么,既然老师这么问,那也不能说自己不知道,绞尽脑汁才想到刘备刚才说的那句“手提四尺之剑,当骑胯下之马”,此时他红着脸,支支吾吾地说道:“恩......学生想做一名将军,想要在战场上杀敌立功。”
卢植见刘德然为人过于含蓄,以兵之阳刚给予中和亦无不可,不过,在卢植看来,依刘德然的这温厚笃实的性格,倒是非呈合掌管军队里的后勤工作,那些带兵打仗,恐怕并非刘德然所擅长的,不过不管是打仗还是后勤,亦是与兵法有关,于是卢植便笑道:“既然想当将军,就不该如此羞赧嘛......现如今并非太平天下,实乃多事之秋,各地流民到处都是,暴动不断,前番扬州南蛮入侵,北方又有鲜卑来犯,将军也正是有用武之地之时呀......既然你想做将军,那你就读兵法吧,读读军队作战的要领,尤其是军队的后勤,譬如军粮,器械等都是非池要的!”
卢植说完便将著有自己见解的兵法递给了刘德然,刘德然接过之后说道:“是,学生记住了!”
此时坐在一旁的公孙瓒见刘德然手里拿着老师的兵法,眼睛直勾勾地看着它,但是并没有说什么,也没有做什么,只是心中难免会有嫉妒心理。
见一切都布置完毕,卢植便对着苏雪,公孙瓒,刘备,刘德然语重心长地说道:“《易经》有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成事,必先强大自己,你们在我这里静下心来好好读书,小可实现心中的抱负,大可中兴我大汉之天下,拯救苍生于水火。”
四人一齐说道:“谢老师教诲!学生必将铭记在心。”
【野外】
“师姐,老师去哪儿了?”
“老师下山去了,你找老师有事吗?”此时苏雪坐在大树的绿荫之下,依靠着大树正看着书。
“哦,没事,我就随便问问,因为感觉今天一早都没看到老师!”此时刘备笑着说道:“师姐,你在看什么呀?”
“《道德经》!”
“《道德经》是老子著作的一本书,里面讲的内容都玄乎奇妙的,什么道可道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