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勋那里,闻讯后自然也照此施行了。可公孙昱万万没有想到的是,短短不过几天时光,周边乡县里的流民全都跑到了军营当中。就连其他郡县的流民,闻讯后也不顾生死赶了过来※以到了现在,高顺手下有了五千士卒,以及五万饥民和白波贼组成的后勤营。>
盖勋那里,也同样如此。>
再加上公孙昱这里,连续打破了二十余座坞堡后,平白多了十万张嘴!>
我滴个亲舅二姥爷!就是当初鼓励生孩子,生孩子还能领奖励的那个年代,想要再这么几天就聚集这么多人,也是不可能的!你可以想象一下,在百废待兴的时代,在一个城市里,想要在短短几天聚齐二十万人,是多不可切实际的事!>
公孙昱是真的万万没想到,大汉江山已经烂到了这等田地!>
他在河东不过随便搞搞,就聚合二十万的百姓嗯,也难怪,当年黄巾起义张角振臂一呼,可是有百万百姓景从的——就这状况,大汉要是不完蛋,那才叫怪事儿。>
再说回公孙昱这里,就二十万百姓要吃饭之外,还不能算两线战场及攻破坞堡的损耗。>
要是再算上什么兵刃辎重、伤亡抚恤、还有军械兵之类的打仗,这一大堆事情,哪一件事,不是烧钱烧粮的差事?!战争打的是什么?打的是钱,是粮!尤其公孙昱麾下有将近一半的骑兵,特娘的,战马吃的,可比人要多多了!组建一支骑兵可不是想象的那么简单!光战马的维持,就是一件砸钱砸粮的事!>
早先在董卓麾下,公孙昱不过是个统率部下作战的芯,只管在战场上冲杀、在临阵前想方设法谋算敌人既可×于什么辎重了、粮草这类后勤事务,向来都是上面按名册分派完毕,他只须收下后分发给战士即可,因此对此基本上没啥概念。>
毕竟,那个时候,他还是依附于董卓,所以,他全身心只在想如何脱离董卓,根本不管这些事情的。>
萧相国同志是对公孙昱提过警示的,但那时公孙昱大权在握、予取予求,便没怎么放在心上≠加上萧何也是穿越人士,还不太切身了解东汉末的行情←虽然预料到了这点,却也没想到境况会如此严峻,便也没怎么坚持。>
于是这样就导致,公孙昱只觉得他稍迈了一下步子而已,却在不知不觉间就扯着蛋了,而且是疼的很厉害的那种。>
一时间,愁眉不展的公孙昱,便将迷惘、可怜、还带着希冀的眼神投向了姚广孝,这个时候的他,就跟一个被父亲责骂看见母亲走过来的小孩子一样:“姚军师,你那里有没有什么好消息?”>
姚广孝这位向来冷厉的僧人,此时看到公孙昱这样的眼神也都心酸不已。>
仔细想了想,他才开口道:“假如非要说一件的话,便是我等已知隐藏在白波贼幕后的那人,乃是光禄大夫黄琬之子,黄奎。”>
公孙昱一脸衰样,有气无力地道:“这算个屁好消息。此事,我早已从柔儿那里知晓了∏个黄奎,是根本翻不起什么风浪的。”>
公孙昱承认,这个出身豪族的黄奎,在打仗设计方面是有两把刷子的。但充其量,他也就跟杨修一个级别。>
这种人小方面聪慧无比,但大局观上却烂到家了。而且,说不定这家伙也跟杨修一样傲得不得了,根本与白波贼融都融不到一块儿。>
所以,当公孙昱提出‘六不杀’这等诛心之计后,便犹如釜底抽薪,一下在战略上赢过了黄奎。而黄奎这家伙就算战术再无双,手段再厉害。可他一来指挥不动白波贼,二来又碰上了曾国藩那位铁桶将帅,专门克制他←最后也就只能乖乖放弃河东这片战场,灰溜溜地去向他老爹黄琬那里哭鼻子了。>
不过真说到两线战场,公孙昱才恍然想起,自己还真有一件事儿差点忘了做:盖勋和高顺显然快要将白波贼掏空了,可自己总不能让董卓那个魔头,知道河东战场就要平定下来了吧?是时候,该继续搞点事情了。>
毕竟,他董卓派遣他公孙昱来到河东就是为了解决河东战场的麻烦,要是让董肥肥知道了他公孙昱解决了此事,然后撤回了自己河东太守的位置,那就真的得不偿失了。>
想到这里,公孙昱的气色才稍微好了一些,双眼看向头顶,不知道在思考着什么。>
本章已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