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思路客 > 玄幻小说 > 大宋燕王 > 第662章 帮扶信任(2/2)

第662章 帮扶信任(2/2)

上一页大宋燕王章节列表下一章
大宋燕王有声小说,新思路客在线收听!
孝祥来亳州、宿州是不是跟他之前在镇江向当时还是建王的新皇有关,如果这两个人的任命是皇帝亲自授意,那就说明皇帝对他给予了足够的信任。

因为不管是张孝祥还是辛弃疾,都是杨丛义在镇江时亲自向当初还不是皇帝的建王举荐的北伐人才,北伐要成功就需要重用年轻人,北伐是持久战,短则五年,长则十年,甚至要几十年,仅仅依靠朝中张浚、陈康伯、杨存中等一众老臣,北伐一旦不能一举成功,后面将再无能主持北伐之人。

皇帝能同意派遣三十余岁的张孝祥和二十余岁的辛弃疾来亳州、宿州,为宿州大军筹备后勤,稳定州府县民心,就说明他已经做了后手准备,如果张浚、陈康伯不能北伐成功,那么将来能主持北伐大局的人就在这两个年轻人中,也许他们的后半生都将在北伐和筹备北伐中度过。

对于朝廷的这种部署,杨丛义是赞同的,任何事仅凭老臣都不可能长久,因为他们总有病死或老死的那一天,如果他们在北伐途中离世,就像在抵御金人南侵的紧要关头病重的刘錡一样,一旦没了他们,军中、朝中都很难找出一个能代替他主持大局的人,任何军事行动,都只能以失败告终。

而锻炼年轻人,起用年轻人,就可以避免精力不济、体力不济的问题,一件事可以专心做十年、几十年,只要不出意外,就不会中断。

杨丛义虽没有回临安,但他也知道,如今朝中能说上话的基本都是年近六十,或是已经六十以上的老人,并且全是前朝老臣,这帮老臣都有自己的想法,一旦得势就会推行自己的方略,一旦病退、逝世导致失势,正在施行的方略就会马上被推翻,如此政令就不能长久,信息不通畅,经常变更政令,最后的结果是政令只在朝廷、都城颁行,而地方则根本不会重视,也不会施行,因为他们知道,任何政令都是一阵风。

没有青年人能说上话的朝廷是不能长久的,显然新皇赵昚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也许在他登临皇帝位的第一天,看到眼前几乎全是花白头发和胡须的老年人,心里就已经生出了锻炼培养年轻官员的想法。

新皇赵昚能认识的年轻官员很有限,他贵为王子、皇子,能跟他接触的、说得上话的,几乎都是朝中重臣,而朝中重臣就不可能有跟他年龄相仿的青年人,所以年龄跟他相仿,又多次接触的杨丛义,就成了能跟他说的上话的人,虽然自镇江之后,杨丛义再没见过他。

杨丛义在镇江几次打败敌军,还有他对金人的推论和判断,几乎都准确无误,可以说聚兵瓜洲五十万的金人之所以退走,很大可能就是因为杨丛义,甚至有可能在新皇赵昚眼里,金人大军退走就是杨丛义凭借一军之力促成,因为他对金人的推断实在太准确。

新皇赵昚登基时,杨丛义身在亳州,不能离开,并且他也没有接到朝廷要他班师,或是交出兵权的命令,是以没能回到临安。

虽然,赵昚登基之后也没有私下给杨丛义传过话,但把张孝祥、辛弃疾这两个他亲自推荐过的人调来亳州、宿州,就能说明赵昚对他的信任。

而信任的基础,必定是杨丛义与辛弃疾、张孝祥都没有私情。

由于他们两人没有给他带来任何话,杨丛义不敢猜测赵昚的心思,只是尽可能将筹集军需粮草的权力移交给他们两个人,也给予他们完全的信任。

但也不是完全放手,做甩手掌柜,必要的时候,还是给他们一些帮助,解决一些他们不能解决的难题。
本章已完成!
上一页大宋燕王章节列表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