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自处?
燕昭王惶恐,于是同意听从秦国命令,还割让恒山之东五城表示诚意。
张仪的“连衡”,说穿了就是用没答应和秦国和好的诸侯威胁其余的诸侯,空头支票吓得一圈人跟着秦国跑。但是说到底还是诸侯都有私心,没有团结一致,给张仪钻空子的可能。
张仪的连衡获得了巨大成功,但是等他回国的时候,秦惠文王已经得病去世了,世子荡即位,是为秦武王。
但是建立在欺骗上的同盟永远都是不可靠的。
齐湣王本来惧怕三晋都服从秦国,所以才不得已做出了违心的选择,可是一听说张仪从齐国转脸就去了赵国,齐湣王知道自己上当了。
这帮说客,从苏秦到张仪,没有一个好东西!一句实话没有!
齐湣王一怒,就决定重启合纵盟约,他让孟尝君联系各国,准备合纵。
但是楚怀王和秦国的和好貌似是真心的,人家都成了儿女亲家了,还能有假吗?
齐湣王决心讨伐楚怀王。
也许是齐军的气势让楚军惊讶,也许是楚怀王觉得楚军已经没有能力再次作战,总之楚怀王派出世子横在齐国做人质,第二次合纵正式成立。
这一次倡议合纵的齐湣王自名为纵约长,他对张仪的恨已经达到了一定程度,约定合纵的第一个任务就是杀死张仪,谁能抓住张仪,赏赐十城。
张仪在秦国的境况也并不如意。
秦武王为人耿直,作世子的时候就讨厌张仪诡计多端。所以秦武王一登基,其他嫉妒张仪的人可是有了用武之地。
张仪心里明白自己在秦国地位不保,他主动找到秦武王,说有个妙计献给秦武王。
张仪说,我知道齐湣王是最恨我的,我到哪儿他就得打哪儿。所以我准备去大梁,那时候齐国和大梁一定会发生战争。两国一旦交战,您就可以趁机讨伐韩国,打通直达周王室的道路,这是千秋大业。
这真是拿自己当诱饵啊!
秦武王觉得张仪说的很对,于是派人用三十乘车送张仪到大梁。
没有立场的魏哀王居然用张仪代替公孙衍作相国,公孙衍到了秦国。
您都参加合纵了,纵约长第一号命令就是抓捕张仪,您见到张仪反而任命张仪为相国,这是害怕纵约长没打你呢还是嫌他打你打的慢了?
果然齐湣王知道魏哀王的行为非常愤怒,这不是拿我不当回事吗?先前的命令你没听见?齐湣王决定讨伐魏国,魏哀王这下害怕了,问计于张仪。
一切都在张仪意料之中。
张仪派门客冯喜假扮楚国人去见齐湣王,他问齐湣王听说您特别恨张仪是吗?
冯喜说,我刚从秦国过来。听说张仪和秦武王打赌,说您特别仇恨他,他在哪儿您就得打哪儿。所以秦武王为了和张仪打赌才把他送到了大梁。您要是攻打大梁,那可是中了计,您和魏国开打,正好秦国开始在北方征伐。可是您要是不打魏国呢,张仪在秦国就没有威信了,他以后说话谁还能相信呢?那时候即使张仪留在魏国,说话也没人信。
这一番话真真假假,还真难以分辨。
秦国是有挑唆齐国和魏国打仗的意图,但是是否齐湣王不攻打魏国就能让秦国无所作为呢?
齐湣王,又一个被张仪气疯的人决定不再讨伐魏国。
从此,张仪在魏国反而待遇更加好了。
谁能和张仪相比呢?
一句话就能让仇人不打他!
第二年,张仪在大梁病故。
秦武王也不以为意,反正一个诡计多端的人,死了就死了吧!秦武王为人崇尚武力,秦国的勇士任鄙和乌获此时都获得了重用。
他重用武人的消息传开,有许多勇士投靠秦国。
比如齐国人孟贲。
孟贲有多勇猛?
据说此人力气奇大,见到两牛争斗,用手就把牛分开了。而其中一个还使劲的牛让孟贲生气,于是顺手拔下了这头牛的牛角,导致这头牛当即死亡。
孟贲来投靠秦武王,刚来就遇到了让他生气的事儿。
本章已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