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月后能到旅顺,你去检验接收一下。」
不管西夷是造的,还是抢的,郭大靖管不着,也不想管。扩充水师力量,是他贯彻始终的发展策略。
海洋上的敌人最多,也都很强大。郑家、西班牙、荷兰,甚至是刚刚进入亚洲的英法,都将是他要战胜并驱逐的对手。
而平定辽东,不过是他马上要完成的小目标。北方的广阔陆地,南方的无承大海,他的野心早已远超任何人的想象。
能够被郭大靖看中并买下的夹板船,至少也要有十几门火炮。张焘相信郭大靖的眼光,小型舰船已经完全看不上了。
「这样的话,水师已经有了二十四艘远洋舰船,火炮数量也将突破四百门。」张焘咧嘴笑着,如数家珍地报着数。
何可纲目光一凝,有些不可思议地看向郭大靖和张焘。对于东江水师,他了解得不是很多,只知道在渤海,东江水师已经是无敌的存在。
可听到四百门红夷大炮,不禁大为震惊。他是真没想到,东江水师的实力恐怖如斯。
郭大靖呵呵一笑,说道:「离咱们的目标还差得远哪,争取五年完成吧!」
要与郑家争雄,郭大靖认为至少要有七枚十艘夹板船,百多艘中型船,火炮总数达到一千五百门以上,才有胜算。
要知道,郑家号称有千艘战舰,三四万的军队。
尽管郭大靖认为郑家水师在舰船的大小,作战战术,以及载炮数量上,已经远逊于西夷,只能靠数量取胜,可依然不敢轻敌。
不打无把握之仗,也是郭大靖的原则之一。但别人却不明白他对水师的持续投入,到底是为了什么?
不明白的事情多了,郭大靖早已习惯,用不着解释,解释了估计也听不懂。
眼界的不同,注定了会有这样的结果。别人盯着辽东,郭大靖已经看穿了整个大明;别人看到大明,郭大靖已经开始转向了东亚的格局。
步步领先,所有人都要步其后,追都追不上。建虏算什么,在郭大靖眼中,已经是苟延残喘,就等灭亡的跳梁小丑。
「五年嘛?!」张焘咧了咧嘴,倒不是自己为难,而是觉得投入太大,为郭大靖感到肉痛。
要知道,扩充水师的费用并不能从东江镇出,至少是不能全出。
这不象陆军,打下地盘就能获得收入,土地就是财富嘛!水师
上哪找收益去,完全就是白白的投入。
郭大靖看着张焘的表情,呵呵一笑,显得信心十足。
投入就有产出,但要从长远来看。击败郑家,垄断海贸,那就是金山银山;再驱逐西夷,南洋肥沃的土地,各种矿产,用金山银山已经不足以形容。
况且,平辽之后,辽河、浑河、太子河的航运一开,那也是挺可观的收入。
郭大靖当然不会满足这些,对于经营和生意,除了倭商,还有蒙古诸部。七拼八凑之下,他再补上一些,也就够了。
至于和郑家抢海贸生意,郭大靖不想过早地打草惊蛇,也只能忍痛放弃。
「幸好是河上行船,穿插的部队不担心晕船的问题。」何可纲不好打听什么五年计划,只好岔开了话题。
张焘点着头,说道:「一直想扩充海军陆战队,可钱粮有限,只能等平辽之后了。」
平辽之后要裁军,转向重建和生产。便可以先从各部中挑选熟习水性的官兵,把海军陆战队充实起来。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消灭建虏,海军陆战队即便建成,也起不到什么作用,白白耗费钱粮。
「事有轻重缓急,还要感谢张将军的理解。」
郭大靖环视众将,缓缓说道:「虽然历次作战都是陆军立功,可在背后,却少不得水师的大力协助。运兵运粮运弹药,却从来不争功。」
张焘连连摆手,说道:「不过是些后勤的辅助工作,比不上陆军袍泽战阵厮杀,流血牺牲。」
郭大靖也不是没为水师请功,旅顺堡绕袭战、遵化大捷、攻占镇江堡等等,都有水师的份儿。只不过,相对于陆军,功劳要小很多。
即便如此,水师在东江军中的地位也稳步攀升,越来越成为独立的部队。要知道,在以前的东江军中,可分得不是那么清晰。
水师也一直是从属地位,在陆军看来,就是由水手组成的运输队而已。
谁让建虏没有水师呢,想打海战,不可能。来个登陆作战,所用的也是步兵和骑兵。
「打仗打的就是后勤。」郭大靖正色说道:「张将军不必妄自菲薄,水师在平辽之后,所起的作用会越来越大,建功立业的机会也会更多。」
提振水师的士气,是郭大靖作出这样表态的目的。别人不是很清楚,这也是他发自内的激励。
同时,针对郑家的情报工作也已经展开。在林家的帮助下,东江镇的谍探正在逐渐在江南立足,开始汇报工作。
尽管这些谍探也不知道他们所打探的消息,对东江镇有什么作用,针对的又是哪个敌人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