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的一番话传来,莫说是那突厥人,就连下面的大臣也都是一脸懵逼。>
话说昨天下午他们突厥人走后,大家也并没有商议出个什么结果。>
这怎么今日到了陛下这,就已经商议完毕了?>
有反对的官员刚站了出来,喊了一句陛下!>
“好了,朕意已决,就这么安排。”>
“陛下圣明,此举定然让我大唐与突厥更加和睦相处,我北部边关再无战事。>
陛下圣明,臣等复议!”>
昨日同意用钱粮换取和平的大臣,听到陛下说的这番话,纷纷站了出来,开始拍起了马屁。>
他们一行人说完,长孙无忌,杜如晦等人也纷纷站了出来,表示陛下此举做的非常到位。>
经此一事,这大唐与突厥的关系,定然能够更胜从前。>
那突厥百姓定然能够记住大唐今日之恩情。>
“阿史那苏亲王,除了这些你们可还有其他的事情?”>
任谁都没有想到,这群唐人竟然这么快就同意了?>
当时他们还想着这群唐人会拒不同意,而他们则是会大费周折,甚至采取一番威胁。>
只是事情发展的进度,让他们着实没有想到。>
“大唐陛下圣明,我突厥百姓定然会牢牢的记住此次大唐的恩情,谢大唐陛下。”>
“突厥使臣,若是你们没有其他的事情,就先鸿胪寺吧。>
朕还要有其他的事情要进行商议。”>
“是大唐陛下,我等告退。”>
他们三人走后,整个朝堂又开始议论纷纷起来。>
有几个主战派的大臣直接站了出来,然而自己的话还没有说到嘴边儿,也被陛下直接搪塞了过来。>
“好了,朕有自己的安排,关于此次粮草一事休要再提。”>
“是陛下。”>
然而眼尖的人看了一下,突然发现他们武将的队列里,竟然少了几个人。>
只是众人并没有把这个事情当回事儿,在朝堂上任职,难免有人会因为得病而告假。>
“大哥,您说这大唐他们答应的也太痛快了吧?>
怎么给我的感觉像是有一些阴谋在里面!”>
“我说二哥,大唐答应快,那不是一件好事吗?>
说明大唐他们惧怕我,若是他们敢不答应我等,我突厥将士一路南下,我们能够围困他一次,就能围困了长安城两次。>
对于这三弟,长着一身强壮的体格,但是属于那种有勇无谋之人,根本就看不出来里面错综复杂的情形。>
早在之前,他们这几个亲王奉可汗的命令,前来长安城。>
当时又针对了他们这突厥各个部落的损失,也提高出5成的钱粮。>
当然了,这并不是一个必然,也并没有要求大唐必须得给。>
约定好的钱粮是底线,而这5成的钱粮,只是他们额外的要求而已。>
原本以为唐人会讨价还价,甚至拿条约做事儿,没想到他们竟然这么痛快的答应了,让二人不得不怀疑,这里面有阴谋的味道。>
“大哥,听你们的意思是不是觉得,这唐人根本就没有打算给我们钱粮,是要戏耍我们?若是如此,那我等回到突厥,直接派大军南下,让他们知道我突厥的厉害。”>
“我也只是感觉它里面有阴谋的韵味儿,但是具体他们想要干什么,我倒是没有搞明白。>
好了,他中原有句老话,兵来将挡,水来土淹。>
任由他们大唐在搞阴谋诡计,我突厥自然有应对的计策。>
既然事情已经完成,明日我等就回去吧。”>
“啊,大哥,我们在长城才刚两日不到这么快就回去?>
我们还没有潇洒够呢。”>
“好了这沿途我等路过大唐的各个城池,已经让你们尽情的潇洒。>
如今事情已经完成,也需要早日回突厥,汇报给可汗,免得新生变故。>
只是为何我的心神不宁,隐隐约约感觉真的有什么事情要发生。”>
“是大哥。”>
次日清晨上了早朝,突厥一行人再次见到了大唐陛下,又交谈了几句,准备今日就离开长安城回突厥复命。>
临走前李二赠予了他们一些金银珠宝,就当是给他们的回礼。>
当天上午,这一支百人的突厥队伍离开了鸿胪寺,出了长安城,向着北方赶去。>
临走前,几人停下了脚步,抬头看了一眼。>
这长安城,依旧是辉煌霸气的矗立。>
只是三个人的心中想法,各有不同。>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