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瞻基几乎将那快金牌贴到了朱高煦的脸上,对着他,“二叔,这真的是皇爷爷给你的最后一次机会了。”>
朱高煦看着城墙上的火铳手,他脸色大变,眼中带着惊慌,内心反复挣扎了一番,他终究是将长矛收回。>
“你们待在原地不要行动,我去见见皇上。”>
朱瞻基看到这一幕,才松了一口气,他知道事成了。>
这要是二叔不顾危险贸然冲锋的话,恐怕他这条小命就要交代在这里了。>
朱瞻基脸上带着笑说:“二叔我来为你牵马。”>
朱高煦见状冷哼一声,事已至此他倒要看看朱瞻基和朱慕辰到底在城中给他准备了什么,要是自己身死,后面的那些亲卫队还是一样会继续执行他的命令冲锋。>
朱高煦跟随着朱瞻基来到南京城内,登上城墙,在他看到龙椅上那一道熟悉的身影时,片刻的犹豫也没有,直接“噗通”一声和赵王一样,跪到了地上。>
汉王将头紧紧地贴在地面上,一句话也不敢说,帝王威严笼罩在他的头顶,如泰山压顶一般,让他呼吸都不敢大声,坐在他面前的,可是大明的真龙天子。>
此时汉王余光往两旁站着的侍卫看去,只见那拔出鞘的利刃寒光乍现,他紧紧地闭着双眼,不敢想象下一刻会发生什么。>
朱棣稳坐在龙椅上,一边捋着自己的胡子,一边看着面前的二人。>
“好呀,好呀!朕真是生了两个好儿子呀!”>
“你们两个真是好得很呀!”>
周遭鸦雀无声,人人沉默,只有火把燃烧发出的声响。>
朱棣没有下令将汉王与赵王就地斩杀,而是让他们回到各自的府中闭门思过,实则就是禁闭,在没有得到他的命令之前,不得迈出府邸半步。>
一场叛乱,还未开始,就已经落幕。>
……>
朱棣坐在孤冷的皇宫里,内心有所纠结。>
这次的事情连锦衣卫和亲卫军都出动了,不容小觑。>
虽然并没有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但这次事件本身的性质,就是谋反。>
可即便如此,朱棣也不忍心杀掉自己的两个儿子,他除了大明皇帝这个身份,还是一位父亲,纵有纠结,最终也还是于心不忍。>
翌日一早,朝堂之上,百官鸦雀无声,他们在得知昨天发生的事儿之后,个个捏了一把冷汗。>
现在皇上公然探讨要如何处置两位王爷,眼下谁也不敢先吭声。>
如此寂静了些时候,金銮殿中终于有人开口,乃是于谦。>
“汉王、赵王私自用兵,此做法有违王道,乃是明目张胆的造反。”>
他这句话,可谓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得文武百官面面相觑,开始低声议论。>
而楚王朱慕辰闻言则是有些头痛,他料到了于谦这个直性子会说出来。>
这满堂的文武百官谁不清楚那汉王、赵王是要造反呀。>
现在的问题是,那两位根本没有造反成功,甚至一兵一卒都没有折损,而朱棣又没有将那两人当场诛杀,意思很明显是想要保住他们的性命,毕竟这两位皇子可是跟随着他从造反开始,一路征战过来的。>
虽然说不会伤害赵王与汉王的性命,但是也不能完全不处置呀,毕竟他们的行径实在恶劣。>
要是不做出一个恰当的处理,无法给百官一个交代,也会影响到皇家威严。>
在场的除了于谦以外,都明白这个道理,只不过他们猜不透朱棣的意思,不敢随便开口建议。>
朱棣皮笑肉不笑地看着于谦,“按你所说,该给这汉王、赵王以什么罪行论处呀?”>
直性子的于谦直接放言:“按照我朝律法,造反者应当诛其九族。”>
此话一出,大家都是倒吸一口凉气,纷纷转头看向皇位之上的朱棣。>
气氛凝重。>
这于谦说话真是不过脑子,赵王汉王的九族是谁?那可是包括上面那位啊,他是不是傻了?>
于谦也意识到自己说错话了,愣在原地半晌后,刚想要开口解释。>
朱棣就挥了挥手,颇不耐烦道:“把于谦拖下去打十大板!罚俸两月。”>
于谦张了张嘴,始终没说出话来。>
这算是对他最轻的处罚了。>
随后,于谦的哀叫声从金銮殿外面传来,众多臣子更加不敢言语,毕竟下场可就摆在他们眼前,那于谦正在外面挨板子呢。>
就在这时,朱慕辰向前站了出来。>
朱棣看向朱慕辰,眼中神色稍有缓和,问着他:“楚王觉得要怎么样处置才合适?”>
朱慕辰心中暗自想到,现在朱棣无非是要保下汉王、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