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九章 这种差距,感觉都不讲道理啊!核聚变研究的开端!(2/3)
“成功分离的只是少数。”>
“我们认为主要原因还是在搅拌棒上。”杨云和说道,“我们讨论过让扇叶分布更密集,再把中心轴的转速增加一倍,也许就能得到更多的粉末颗粒。”>
王浩点头道,“确实和搅拌棒有关。”>
他的话音一个转折,说道,“但我认为,并不是让扇叶分布更密集,而是要减少叶片数量,还有,中心轴转速也要降低。”>
“减少数量?降低?”>
杨云和满是不解。>
曹东明和曲贵也很不理解,他们同样认为粉末状颗粒数量少,是因为‘搅拌不充分’所导致。>
如果增加了叶片数量,再提升中心轴的转速,就能得到更多的粉末状材料。>
王浩道,“我看了整个实验过程,每一个工序我都看了,整体上是没有问题的,但最后得到的粉末颗粒却很少。”>
“所以问题一定是出在最后的搅拌器过程上。”>
“超导金属溶液是没有问题的,搅拌的强度也足够高。那么你们想没想过一个可能,或许并不是搅拌不充分,而是搅拌太充分了。”>
“那些已经被分离的粉末颗粒,在更加充分的搅拌下重新粘合在一起……”>
他说的指向一大团黏在一起的金属,说道,“如果你们观察这一团金属,就会发现它是由一个个小颗粒组成。”>
“大部分小颗粒,都具有半拓扑结构。”>
说到这里,已经足够了。>
杨云和、曹东明以及曲贵不约而同的看向那一团金属,曲贵干脆走过去把金属放在设备下方,利用设备的放大器观察起来。>
这是直接的放大观察,倍率就没有那么高,但还是能看出金属确实是由一个个颗粒组成的。>
杨云和也过去看了一下,他有点不愿意相信。>
王浩否定的是他的判断。>
如果王浩的说法是对的,就证明他的判断是错误的,他也忍不住小声都囔一句,“也许不是半拓扑结构的颗粒呢?”“很多材料放大来看都是这个样子的……”>
这个说法也有道理。>
但是,曹东明和曲贵更愿意相信王浩,而且具体情况也能观察得出结论,他们马上让其他人给那团金属做切片研究,只要放在更加精密的设备下观察,就能知道微小颗粒具体是什么形状了。>
在真正做切片观察以后,实验人员还做了一张放大的图片,图片显示了十几个微小颗粒的形态。>
很明显。>
王浩是正确的。>
“这些就是半拓扑形态的颗粒,也就是说,我们已经分离出来了,只不过搅拌的动力过大,让它们黏合在了一起。”曹东明总结说道。>
王浩则是道,“这个和磁场也有关系。”>
“你们的磁场设计是朝着两个方向的,我认为可以试着采用竖直圆形磁场布局,让磁场方向和搅拌方向保持一致。”>
“这样一来,小颗粒就不容易粘合在一起。”>
王浩又提了一个建议。>
这次杨云和不说话了,因为结果已经证明他是错误的,但是他对实验还是非常积极的,马上就和团队其他人研究去除扇叶,同时也对搅拌容器进行改造。>
曹东明则找到其他人,一起改造磁场发生装置。>
虽然不能快速磁场变成完善的圆形布局,但把控让整体顺着搅拌方向还是没有问题的。>
一天后,研究组进行了第二次试验。>
这一次不用做什么前期准备,他们用现有的材料直接做最后一步研究,把融化的既定材料,倒进承装超导金属液体的容器中以后,外部封闭就开启了中心的搅拌装置。>
伴随着‘嗡嗡’的响声,搅拌只持续了二十秒左右就停下来。>
之后就进入到冷却、提取环节。>
当进入到这一环节以后,所有人都已经知道实验成功了,因为他们能清楚的看到一大堆的粉末颗粒,而不是黏合在一起的物质。>
王浩也不由得露出了笑容。>
虽然还不能够确定结果,不知道制造出来的颗粒性材料的具体尺寸,但即便是百微米左右的大颗粒,也能够让以金属材料为基础的湮灭力场技术获得巨大的提升。>
其中包括横向反重力技术、常规反重力技术以及f射线发生技术,f射线发生技术直接关联可控核聚变技术。>
可控核聚变技术,最大的难点就在于反应容器。>
不管是托卡马克磁场装置,还是一起其他的理论研究,最终的目的都是制造出容纳高强反应的容器。>
现在的微米级颗粒性材料,就能提升直流反重力场以及外层的强湮灭力场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