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或者是其他发电技术,想要让如此庞然大物持续运转,都必定会有很大一部分空间用来作为发电设施。>
那么,外观上就能看得出来。>
问题就在于,光压发动机的外表,完全看不出哪一部分是用来发电的,其中运用了什么高端的技术,他们甚至连分析都分析不出来。>
这已经是超出理解的问题了。>
在太空层面上,要拥有和对手竞争的能力,科技水平必须要跟上进度。>
可是,阿迈瑞肯就连最基础的强湮灭力场技术都没有完全掌握,使用的依旧是对方淘汰的技术和设备,未来如何实现太空领域的竞争呢?>
实际上,阿迈瑞肯也强行研究过湮灭粒子技术,做法就是制造承载能量极限的强湮灭力场,然后在内部释放粒子光束。>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实验结果就是……爆炸。>
在连续三次爆炸以后,临时组建的秘密实验团队被直接解散了。>
经历几次失败的教训以后,他们还是得出一些结论的,比如,像是格鲁姆湖计划项目组负责人科罗特-詹姆斯的说法,“高压混合材料支持制造的强湮灭力场,承受能力实在是太差了,只要中途出现一点问题就会发生爆炸。”>
“想进行研究,必须拥有金属超导材料支持的强湮灭力场技术。”>
问题还在于强湮灭力场技术。>
一号决策人,再包括能源部,甚至是军方,都不会把问题怪在科罗特-詹姆斯身上。>
科罗特-詹姆斯是公认的顶尖人才。>
高层人士都认为,之所以无法研究出金属材料支持的强湮灭力场技术,关键还在于超导材料的研究问题。>
格鲁姆湖项目组并不擅长超导材料的研究。>
这个方面的工作都是各种超导材料相关的机构负责的。>
另外,科罗特-詹姆斯的工作也非常突出,他们提供了波相关的一系列数据。>
那些数据比国际湮灭组织的实验结果要丰富太多了,只要看一遍波相关的数据,就感觉掌握引力场技术近在眼前。>
只可惜……>
雷达波、辐射波相关的研究机构水平太差,到现在,波制造的研究都没有任何进展。>
格鲁姆湖项目组还有其他的成果,包括不限于把湮灭力场强度提高到7.5倍率、精细测定了高倍率湮灭力场能量湮灭速度。>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科罗特-詹姆斯不像是之前的负责人,不会大手笔的索要高额经费。>
总之,高层人士都对于科罗特-詹姆斯非常的认可。>
一号决策人也是如此。>
“只可惜呀!”>
“新兴科技方向上,就只有科罗特-詹姆斯一个优秀人才……”>
“哎~~”>
最终剩下的只是一声长叹气。>
这时,秘书送来了一份六角大楼发过来的情报资料,一号决策人扫了一眼,上面就只有一句话,“光压发动机马上要进行新一次的测试。”>
这条情报信息是分析出的结果。>
六角大楼利用卫星设备,24小时对于光压发动机研究基地进行监测,他们分析情报信息,是根据热感卫星拍摄的图像。>
有了好几次起降测试后,他们就发现在起降测试的前一天,光压发动机会进行‘预热’操作。>
大范围的预热操作自然会被热感卫星检测的。>
当发现同样的预热温度时,就能分析出马上就要进行下一次的飞行测试。>
虽然对于光压发动机采用的技术还有很多的疑惑,但他们必须要对于光压发动机有更多的了解,未来才能够拥有和对方竞争的资格。>
六角大楼已经布局,准备进行新一轮的监测了。>
他们直接调用了四颗军事侦察卫星,高度分布从110公里到600公里。>
侦察卫星会拍摄大量的照片,再加上万公里高度的其他卫星辅助,就能够实现对于光压发动机测试飞行的完全监测。>
他们已经做好了监测准备。>
……>
六角大楼的情报分析很准确,光压发动机新一次飞行测试即将开始了。>
过去四个月时间,光压发动机进行了六次飞行测试,但这一次还是不一样的,因为是第一次进行引力护盾的测试。>
引力护盾设备安装在发动机的正上方。>
发动机的环绕舱体已经造好了六个,其中第五个舱体安装了引力场设备。>
舱体内引力场设备的测试也是重要一环,之前的测试都是让动物在舱体内,通过观察动物的表现以及及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