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头紧锁,看上去正在为国事担忧的石培元说道:“卖官万万不可推行,这样就会否定作为帝国根基的科举制度,大帝将留不住文化人的心。”
“辅国公”历来和刘帝对着干,天子觉得他这番话十分刺耳。石培元能算多大人物,对方居然还想着争取文化人的心,他难道有夺取帝位的野心?
“唯一帝皇”回忆起郑文和多次讲解的治国方略。
在清流党眼里,卖官是一种不入流的手段,但是古代王朝面临财政困境就会采取这种权宜之策。天子也不怕得罪所谓的“科举士人”,帝国的科举跟古代大不相同。
古代科举主要考核忠君爱国的经史子集,这能在潜移默化里塑造一批忠君分子。一旦有人考中,他们就能享受免税特权和同年士子的照顾,经济和精神上都能得到满足。科举无疑是古代王朝的定海神针,潜在谋逆者被科举耗尽一生心力,他们会变成五谷不分的废物。如果有人一直考不上,这伙人会用自己的读书人身份来安慰自己,全力践行忠君爱国的理念。
江先主时代的科举实行包分配制度,大学生会被纳入帝国的体制内部。教育普及以后,帝国朝廷无力提供如此多的岗位,同质化的人才无法找到满足预期的工作,他们变成心怀怨望的潜在叛乱分子。东都几所大学的学生会历来是滋生宗教狂信徒和共和分子的温床,刘帝不在乎这伙人。
组织民团保境安民也不失为稳定大局的良策,富豪们多半是稳定力量。不过刘帝毕竟是治天下的帝王,这样做可能会产生新的藩镇,盛世的颜面还是要想办法维持,这条计策行不通。有些省份颁布了税收减免政策,大帝不得不收回成命。
此时刘帝的头脑有些眩晕,他不是刚登基的皇帝,没有理由帝位不稳。眼下战事一开,“仁治盛世”立即露出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本来面目,他的内阁大臣却一个个心怀鬼胎。
“定国公”卢献康一言不发,他对刘帝不抱希望,国公觉得刘善进是个自大昏聩,优柔寡断,色厉内荏,躺在往日丰功伟绩上酣然入睡的酒色昏君。
听够了外行的发言,谷大富拿出夹在腋下的一沓文件摆到刘帝面前的茶几上,他摊开一卷纸制全国地图,这上面用红黑两色圆珠笔做过很多标记。
刘帝亲信里略微有些军事才能的谷大富朝着众人比划说道:“程克的藩镇军队和‘振威侯’的叛军不在同一个级别上,私下里支持谢烨文的地方实力派非常多,我们要消灭他很不容易。帝**队要在中原战场形成优势,首先打垮较弱的藩镇军,荒江以北地区要设法保持守势,不让贼军继续进犯。天坑、归门两座城市必须加强防御,不然会在老百姓中间引发恐慌。”
“唯一帝皇”对前线战事了解不多,他觉得谷大富说得头头是道,刘帝挥动龙袍袖子说道:“全国都要动员,我要靠全能强人的形象才能掌控帝国。如果打不败贼军,我与诸位就要回兴州开度假村。任何对抗‘永恒神朝’的小丑都只能自取灭亡,程克和他的同伙将受到严惩。要是和贼军讨价还价,越来越多的小丑就会跳出来反对我。我要下达一道征召三十万后备军的诏书,朝廷就不必担心军队不够用了。”
征召和训练几十万后备军又岂是一道诏书就能轻易解决的问题?不知该如何是好的李崇福只能应付说道:“天子这道诏书一定能召集到平定贼寇的神兵天将。”
冯国忠深知陈说利害并不能让刘帝清醒过来,他顺着天子的话头说道:“刘帝,现在没必要主动在荒江以北发起进攻,平定中原的藩镇军才是当务之急。消灭程克的贼军,我们就能腾出手来对付老谢。”
天子微微点头表示同意,冯国忠的建议至少能避免刘帝突然大脑发热强令陈成大进占郭埠。刘帝其实也清楚自己在荒江以北的嫡系部队实在太少,可是他不能从激烈交战的中原战场抽调兵力。定下大策的刘帝提出要签署实施总动员的诏书,他已经急着回去摆弄那台彩票摇号机。
谷大富继续说道:“天子,帝国缺乏统御全局的主帅,国防部和地方上的将领并不通气,我们需要专业武将来指挥作战。”
卢献康见状讥嘲道:“老谷,熊公难道不是帝国的名将吗?”
熊达威是世袭国公,洪波涛是刘帝的亲信,李崇福和陈成大都是火箭提拔的三流内卫部队将领,帝**队的高层里还真找不出一个有野战经验的武将来。
刘帝不想有人借助战争树立威望,所以他自然要亲自担任最高统帅。“唯一帝皇”把目光投向管理中州防务的杨豪说道:“杨豪,国忠把你举荐到这个要冲位置上,你可千万不能让贼人渗透到中原南部。”
杨豪的表现有些惊人,他几乎声泪俱下的说道:“微臣必当尽心竭力,报效圣朝天恩。”
作为典型的科举官僚,杨豪在具体事务上有所欠缺,但是忠心绝对没有问题。杨豪祖上属于帝国的贱民阶层,他的上代可能在称帝公投时投下过反对票。认为自己靠科举改变命运的杨豪觉得大帝对他恩同再造,获准掌管中原南部的军政大权更是绝无仅有的恩遇,他的情绪自然有些激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