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思路客 > 都市小说 > 年代:从陕北窑洞开始 > 第一百七十五章 论研究所难度(1/3)

第一百七十五章 论研究所难度(1/3)

年代:从陕北窑洞开始有声小说,新思路客在线收听!
“大哥,我的意思是,我知道碳纤维是什么东西,所以你就不用跟我解释了,只是我有几个问题。”

孙向阳缓缓说道。

上辈子,他有个客户喜欢钓鱼,为了投其所好,孙向阳特意购买了一根碳纤维的鱼竿,为此,他还上网搜查过一些关于碳纤维的资料。

所以,他对于碳纤维并不陌生。

而号称黑色黄金的碳纤维,也不是那么容易制作的。

即便到了他重生那会,国内生产的碳纤维也多是中低端,高端碳纤维仍旧在追赶中,也算是进入了第一梯队。

但那是付出了多少努力才成功的?

因此,孙向阳很清楚一个事实,碳纤维就是一个很大的深坑,光靠双水湾,很难玩得转。

“你说。”

陈书垣本来都快绝望了,没想到又突然看到希望,身子顿时直立起来。

“如果我没猜错,大哥之前所在的研究所就是专门研究这個碳纤维吧?”

“是的。”

“那国内目前对碳纤维的研究,支持力度怎么样?除了大哥之前所在的研究所,还有没有别的地方进行研究?”

“有,三年前国家制定了一项碳纤维十年发展规划,并拿出五百万,组建了多个攻关组,参与的研究所跟单位差不多有二十家,我所在的研究所便是其中之一,主要负责碳纤维的碳化问题,这也是碳纤维生产的最重要一环。

只不过想要碳化,需要用到低温碳化炉,高温碳化炉,甚至是超高温碳化炉,我们研究所没有超高温碳化炉,只能自己改装,没想到最后却出了意外,改造的超高温碳化炉直接发生爆炸。

为此,我们研究所所长不得不去上面要钱,结果却被告知没钱了,需要砍掉一部分研究所跟单位,然后集中力量进行攻关。

很不幸,我们研究所便属于砍掉的研究所之一。

没了碳化炉,几年的时间打了水漂,没有任何成绩,原本研究所隶属的兵器厂,干脆将研究所解散,而我们这些人,要么选择去公司下面别的研究所,要么由相关的单位接收。

我在西北待了这些年也有些倦了,正好发现陕北这边有一家单位,距离婷婷不算远,就申请来了这边。”

陈书垣顺便解释了自己来这边的真正原因,只是在提到研究所解散的时候,脸上充满了苦涩。

“二十多家单位,就五百万资金?”

孙向阳有些不知道该说什么好,当然,眼下的五百万跟后世的五百万可不是一回事,可就算如此,平均下来,一家研究所或者相关单位,也就二十万的资金。

这点钱够干嘛的?

恐怕,之所以要分配这么多研究所,还是看中了这些研究所原本就有的设备。

基本就相当于,谁家有相关的设备,就能报名参与。

陈书垣所在的那家研究所,想来就是因为有碳化炉,毕竟这玩意除了生产碳纤维,也可以应用在别的方面,像石墨,金属的热处理,还有化工,材料方面,都可以用到。

这是属于就近原则。

否则区区五百万资金,光是买设备都不够,自然要想方设法的节约。

“五百万很少吗?”

陈书垣有些茫然。

在他眼里,五百万已经很多很多了。

当然,只凭五百万就研究出能用的碳纤维,根本就是在做梦。

关键是,这种研究不是一天两天就能成的,要不然上面也不会制定出十年发展规划,只不过前三年属于摸底,看看哪些研究所更有潜力,然后进一步支持。

事实上,陈书垣所在的研究所,已经有了一些成就,这次改造超高温碳化炉便是一次至关重要的试验,只不过却失败了。

如果再来一次……

“大哥,你跟我说说碳纤维的生产工艺,需要用到什么设备。”

孙向阳这时又说道。

“好,碳纤维主要是通过……”

说起这个,陈书垣整个人都变得有精神起来,从一开始的材料选择,到加工过程,再到研究方向,全都一一说明。

孙向阳也听的很认真。

等陈书垣讲完后,孙向阳对碳纤维的生产也基本有了一个概念。

然后就生出一种感觉,就这?

原本在他眼里,碳纤维材料既然这么高端,又是号称黑色黄金,又是号称新材料之王,那绝对很难,可没想到,根据陈书垣的描述,就跟个手工作坊没什么区别。

也难怪上面第一批资金只有五百万。

碳纤维生产,除了超高温碳化炉比较贵重,国内的无法满足外,像低温,高温,还有氧化炉这些,国内都能生产。

当然,材料的品质也很重要,比如腈纶和粘胶纤维。

但不管如何,这些东西国内都能够满足。

别说跟生产芯片比,甚至都没什么高端设备。

生产碳纤维真正的难点在于工艺。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