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宋会要辑稿》等史书记载,北宋皇城共发生大型火灾四十四起,其原因各异:有的是人为纵火,如宋太宗楚王宫大火;有的是雷电引发,如宋仁宗玉清昭应宫大火。详细记录在案的有:“内酒坊火”、“相国寺火”、“太平兴国寺火”、“开封府火”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北宋皇城容易失火除了两个基本因素:一是住宅的密集度过高;二是建材易燃之外,最根本的原因是灯火繁盛。例如,州桥夜市通常营业至三更,节假日通宿;皇城最大的酒店任店更是有这样的描述:“入其门,一直主廊约百馀步,南北天井两廊向晚灯烛荧煌,上下相照,浓妆妓女数百,聚于主廊以待酒客呼唤,望之宛若神仙。”其灯红酒绿的场景更是印证了夜场的辉煌。另外,进入到冬月,老百姓还有一个迷信习俗,谓之“照虚耗”。即,夜晚把灯置于床底。
民间已是如此,而皇宫更为甚之。例如,大庆殿可容纳万人,遇大型宴会,光负责点灯的“灯官”就有500人之众,他们点亮的宫殿可用灯火通明来形容。整个皇宫内,每个大殿燃烧200盏灯实属正常,稍有不慎,便酿成火灾。
北宋皇城频繁发生火灾,消防制度也随之建立。在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书中专设防火分章介绍,文字很短,全部录下:“每坊巷三百步许,有军巡铺屋一所,铺兵五人,夜间巡警及领公事。又于高处砖砌望火楼,楼上有人卓望。下有官屋数间,屯驻军兵百馀人,及有救火家事,谓如大小桶、洒子、麻搭、斧锯、梯子、火杈、大索、铁猫儿之类。每遇有遗火去处,则有马军奔报。军厢主马步军、殿前三衙、开封府各领军汲水扑灭,不劳百姓。”本故事中,高衙内的骑兵营其实就是专职的消防队。
高俅告诫高衙内要注意城外防火,是因为外诸司在城外设有草场,《东京梦华录》是这样记录的:“近新城有草场二十馀所。每遇冬月诸乡纳粟秆草,牛羊阗塞道路,车尾相衔,数千万辆不绝,场内堆积如山。”
北宋皇城消防措施完备,但到了城外,却有一个防火的死角,那就是天汉桥商街。因此说,发生在天汉桥商街的那场大火,虽在史料中没有记载,却不亚于城内的发生的任何一场大火,它整整地烧了一夜,其破坏程度几乎是烧毁了所有的民宅。
高衙内在那场大火中彻夜未眠,他作为消防队长,基于其掌握的简陋的消防设施,是没有办法扑灭那场大火的,他拼了命也只能救出一些失去家园的百姓。
一大早,高衙内拖着疲惫的身躯步履匆匆地来找西门庆。他刚到办公室门口,却听到西门庆正在悠闲地唱着歌,演唱的曲目是,西游记火焰山片段,《三借芭蕉扇》。
“四泉,这么高兴?”高衙内推门进来问道。
“哥,能不高兴吗?昨晚天汉桥街整整烧了一个晚上,火苗子足有一丈多高。”西门庆手足舞蹈,兴奋异常。
“你啥人品呀,还幸灾乐祸?”高衙内对西门庆有些不满。
“哥,不是我幸灾乐祸,是老天爷长眼!”西门庆用手指着天花板,“你忘了前些天我在商街挨打了?”
“你还记仇?”
“那得看跟谁!”
“咱俩那点误会,看来你是一辈子也忘不了了?”
“人一辈子有几个喝过尿?忘不了,也不一定要记仇嘛!”
“说的对。唉……”高衙内伸着懒腰坐在床上,叹息道,“我都快累死了。”
“你先躺下,我给你叫个按摩的来。”
“不用,不用。”
“怎么着?眼光高了,这里的妞看不少啦?”
“不是,我主要是没心情。”
“哥哥在哪累着了?”
“商街挨着草场,商街着火,我能不去营救吗?”
“烧到草场了没有?”
“没有,幸亏前些天把附件的违章建筑都拆了,要不然,这回还真麻烦了。”
“哥,你真有先见之明!”
“咱大宋朝皇城对防火一向严格,在城内三百步就是一个放火分区,都有人坚守。可是,到了城外,朝廷没有相应的规章制度,老百姓的房屋又一间连着一间,着火就烧一大片。”
“商街寸土寸金,谁舍得了利益?”
“这下倒好,全烧没了,还谈什么利益?”
“哥,你救火累了,不如倒在这里歇会。”
“好好,我歇会。”高衙内斜倚在床榻上,半睁着眼问道,“四泉,你昨晚在哪啊?”
“我还能去哪,在屋里呆着。”
“你怎么知道商街着火呢?”
“那么大的火,谁不知道?天上人间的服务员全出去看火了。”
“你也跟着出去了?”
“是呀,我出去就看到牛大家烧得最旺,我长这么大还没看到过这么大火呢,太好看了,火光几乎映红了半边天。”
“牛大油铺堆放的都是易燃品,烧起来能不旺吗?”
“內哥,这火烧得太解恨、太及时了。”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