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思路客 > 军史小说 > 雄霸三国 > 第395章 难产的魏公国官制(2/3)

第395章 难产的魏公国官制(2/3)

上一页雄霸三国章节列表下一页
雄霸三国有声小说,新思路客在线收听!
只能先改造自己控制范围的郡县行政编制。

魏郡得到空前的强化,先例就是帝乡南阳郡,南阳郡三十六个县,汝南郡三十七个县,都是人口过二百万的大郡。

一个四十五县人口二百万的魏郡,待封公建国后成为魏公国后,如何治理就成了一个不可拖延的大问题。

如果连魏国都治不好,又怎么可能治理好冀州,及河北?

在两汉王国官制的基础上,如何取舍、分配权力体系,就成了魏越一个人要考虑的问题。无数人眼巴巴等待着这个问题,他们再心急也不敢在这个问题上插手、进言,这是独属于魏越的禁脔,不容他人染指。

魏越特意邀贾诩来邺城,贾诩对这个问题也保持沉默,他可以在冀州新版图规划时给出适当的意见,却不会在魏公国官制建设中表态。

索性,在一众谋士刻意沉默下,魏越颁布了今后魏公国的官制体系。

不是简单的三省六部九寺制度,其中有很多问题,首先一个大问题就是三省分权后有太多扯皮的地方,权责划分不清晰,不利于政务运转。

中书省源自汉武帝时期的中书令,司马迁宫刑之后担任过中书令,中书令司马迁在朝堂集议时位在丞相之上,设立之初分的就是丞相的职权。后来发展为枢密院、内阁,干的都是议政的事情。

尚书省来源于尚书令,负责的是具体的执行工作。

门下省则是皇帝侍中、各种侍御史、谏议大夫、议郎综合发展来的,以拾遗补缺为主,纳言之官,是皇帝的侍从官。

三省制度除了尚书省有必要之外,中书省分割相权,门下省又与监察体系缠绕在一起十分混乱,隐患很大不能直接死板硬套。

再说六部,六部每一部有四司,六部合计二十四司,这每个司职权或多或少与九寺职权有重叠的地方。如刑部与大理寺,户部与司农寺,兵部与卫尉寺、光禄寺之间的职权纠葛……所以三省六部二十四司,并不适合现在使用。

自汉以后对丞相权力的各种限制、打压以至于取消丞相,根本原因在于皇权与相权的争执,以及皇室内帑财富与国家公库财产的混淆。

魏越有信心在自己活着的时候压死官员,让他们老老实实干活,不敢把手伸的太长。可他之后,官员们的手必然伸入国库,国库无法令他们满足,就会把手伸到内帑之中。而且国家盐铁税、田产收入是国税,归大司农这类衙门管理;而少府、太仆寺则管理的是皇室各地私产的经营。

政务、财产方面都分割的这么明白,更别说敏感的军权了。

三省六部制不能照搬,三省不能搬,六部更不能直接搬……而现有的公卿,尚书台模式灵活随意,让习惯了上下官位整整齐齐的魏越始终有些别扭。

不管怎么说,重设官制来说有这么几个问题先要解决:第一要不要设立一个完整的丞相机构,丞相机构上承自春秋,是国家政务拟定、执行单位;第二是税务财产分配,公室的就是公室的,国库的就是国库的;第三就是军权的分配,到底是归丞相,还是设立中尉分丞相之权,又或者中尉掌公国兵,郎中令执掌公室卫队;第四就是监察体系的建立,有御史台、都察院这类模版可以参照;第五就是侍从官,侍中、光禄、谏议大夫。

魏公国肯定要设立国相一职,总不能让重臣们集议来讨论国政吧?必须要有一个负责人站在台上,出了意外事情也好推出去背黑锅。丞相背黑锅这种把戏,汉武帝玩的非常溜。

然后是执行单位,即尚书台。尚书令、尚书仆射职权综合再平均分配后,就是后来的六部尚书,魏越准备直接推出六部尚书,也有覆盖全国军政各方面的二十四司,只是尚书台并没有议政的权力,只是一个颁布政令的平台。

董卓摄政以王允为尚书令,曹操摄政以荀彧为尚书令,这都是摆明的例子。自己不需要一个可以影响、控制尚书台工作的人,需要的只是一个能正常运转发布政令、人事调动命令的平台。给这个平台制定工作条例,可以驳回有悖常理的乱命就可以了。

所以六部尚书可以有,六部二十四司也可以有,除了驳封权力外,六部二十四司没有任何的权力。

具体的施政权力还是参考当下,以九卿来负责实际工作,改九卿为九寺。

寺者,侍也,意思是服侍国君,国君能亲自领导的。

首先是太常寺,负责祭祀,祭祀是一个国家的基础,太常寺排在九卿第一。

然后是光禄寺,因为是公国,所以可以命名为郎中寺,负责的是公室扈从、郎官、宿卫工作,郎中寺排在第二。

第三是卫尉寺,负责首都卫戍工作,是对郎中寺的补充。

正好应对‘国之大事唯戎与祀’,这三个卿位是很难动摇的。

之后的太仆寺、廷尉寺、鸿胪寺、宗正寺、司农寺和少府寺,唯一的改动就是廷尉寺改名为大理寺。

司农寺负责国库,少府寺服务于公室内库,国库、内库分开互不干扰。

然后魏公国再设立中尉负责兵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雄霸三国章节列表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