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战’中的部队只有一个战斗原则就近攻击敌人。--
这个原则看起来没什么不妥,实际在巷战或山林野战时,由于无法形成阵型,士兵会自动的与最近的敌人进行战斗。
‘‘混’战’当然不如有指挥的作战,否则军队也就不需要训练阵形队列了,但是在这种‘乱’战之中如何能来得及指挥?
‘大脸猫’仔细观察了很久,发现对手最少是将兵力分成了六组,但兵棋规则规定,每一回合只能向三个单位同时下达命令啊!部队分成这么多组,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对战场做出即时的反应。
那就只有一个可能了预计算!
根据战场的形势,计算以后几个回合敌我的变化,然后预先向部队下达命令,规则支持每只部队一次可以接收连续五个回合的命令。
但这怎么可能?
并不是没有学员尝试控制部队进行作战,但却从来没有听说过有成功的,双方各有接近二十只部队,在这个区域内追逐酣战,控制战斗是极难的事情。
当然理论上控制部队进行战斗很简单,只要分组少一些就行,例如将下属部队只分成三个大组的话,每个人都能轻松实时指挥部队,但这种分组方式,每个回合里,你的每个组只能向一个目标发动攻击,这种作战方式除了输不会有其它结果。
战斗效率最高的方式,肯定是不分组,每一只部队都亲自‘操’作,但规则是每回合只能向三个单位下命令,所以这根本就不可能。
军校历史上曾经有无数的天才,试图将手下的兵力分成六组或七组来亲自指挥,但都没有人成功。
敌人的部队现在何处,下一回合要去向哪里,部队现在剩余多少兵力,部队卡位到左侧还是右侧好……亲自指挥要思考的变化量,随着回合数的增加,会以指数的形式增加。
而每一回合都要计算并记忆几十只部队的伤亡人数,很难想像会有人在没有专用工具的情况下做到。
这是‘大脸猫’判断绝不可能的原因之一。
但‘大脸猫’非常确定,对手就在亲自指挥着部队进行战斗,就看最前方的一只骑兵中队就知道了,整个中队只剩下十几个骑兵,正在狂攻对手的一只刀兵中队。
对手的这只刀兵中队几乎满员,随意一击即可歼灭骑兵中队,但这只刀兵中队却信奉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打不还口骂不还手,只是不停的领着这只骑兵队伍绕圈圈。
这并不是好事!‘大脸猫’难过得都快哭出声了,因为这个只剩十几个骑兵的部队阻挡,自已的两只骑兵中队跟着转圈却一直无法贴近这个刀兵中队发动攻击,由于就近战斗规则,两只骑兵中队对于远处的、向自已不停‘射’箭的几只弓兵中队视而不见。
十几个骑兵虽然不停的打出侧击和背击,但无奈人数太少,每个回合拚了老命也只能消灭两个刀兵,而身后受到弓兵打击的两队骑兵,每个回合都要被击杀十几个骑兵。
对手总是集中火力攻击自已的一两只骑兵队伍,只要打成剩十个人左右就停下来不再攻击,利用这只队伍当盾牌,阻挡‘大脸猫’后面的部队。
“要完蛋!”‘大脸猫’心中大呼不妙!
果然,随着被打残部队的数量增多,靠近对手刀兵的部队都变成了残兵,满血的主力部队在残兵身后原地打转,傻呆呆的经受着对手的弓兵打击,又过了七个回合,伤亡数量终于被对手反超。
四十二对三十八!
***************************************
一层观战室已经象开了锅一样热闹,最少的时候一楼就只剩三个学员在观战,但决战开始仅仅四五个回合后,三个学员都看出不对劲了这是要逆天的‘操’作吗?
又看了一两个回合以后,三个学员开始用去厕所等借口,跑出去呼朋唤友。
正好是其它小楼对局差不多结束的时间,这个区域仍然有很多学员,三个学员的呼唤惊动了很多人。
虽然是只剩二十个回合的残局,是否值得‘花’五厘银子值得考虑,但总是有好奇的学员果断进入,而这些学员很快就加入到了呼朋唤友的行列。
一层观战室只能容纳五十名学员观战,很快就已经满员,而满员的观战室里发出了一次比一次更大的声‘浪’,吸引了远处的学员,小楼外面很快挤满了人。
“发生什么事了?”外围后来的学员不停的询问,可惜被询问的同学比他们早来不了几分钟,无法回答。
听着屋内每隔一段时间就传出来的,整整齐齐的感叹声和惊呼声,外面的学员们心痒难忍:‘里面到底发生什么事了?’
“不要哇……!”
屋内突然爆发出整齐的喊叫声,惊的屋外的学员们身上起满了‘鸡’皮疙瘩:‘这是屋里的人都要被强暴了不成?’
‘大脸猫’试图取消那些残兵的‘‘混’战’命令,并尽力想把这些队伍移动到战团之外,以免挡住后续主力部队的路,但却发现想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