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以愚公移山,百折不挠的精神,修通了这一条公路。
半年以来,有多少人为之流汗?有多少人为之受伤?
但公路修通了,这一切都是值得的,这条路意义非凡,价值无量。
这是一条贯通南北的交通要道,也是一条连接现代社会的文明之路,更是一条让农村走向兴旺发达的致富之路。
李永忠、曹大富、朱长寿等筑路先锋,几双大手紧紧握在一起,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永忠,功夫不负苦心人,我们终于成功了!”朱老喜极而泣,感叹着。
这一段时间,正是黄花销售的旺季,公路修通了,给村民们带来了最直接的影响。
看着一车车拉向远方的黄花,村民们喜气洋洋,感到扬眉吐气,经济——搞活了!
李永忠家的黄花,收成最好,仅此一项,就收入了上万元。
而曾雯雯也从她家里,还有她哥那里争取到了一部分资金,合计五万元。
加上李永忠和父亲多方筹措,一共筹到了接近十万元,在农村修建一所小学,也差不多了。
花了半个月时间,李永忠和曾雯雯跑完了各种手续,并选好了新的校址。
竹石村小是天尺乡最大的几个村小之一,拥有四百多名学生,原校址占地较宽敞,一共五亩多,在农村算比较大的了。
校舍陈旧破烂,多处墙壁裂开,已经不能住人了,但这块地却是宝地。
整体平坦,四面通风,向阳性也非常好,最主要的是地方宽敞,周围是荒山,就算将学校扩大几倍也没有影响。
所以,李永忠多方面考虑之后,还是决定就用原来的校址,只不过将新学校扩大了一倍多,达到了13亩。
不过,就在李永忠紧锣密鼓准备着建学校的时候,却迎来了许多人的劝告。
“永忠,建学校是做善事,你这次将全部资金压在里面,我觉得有些孤注一掷了,小心到时候陷进去啊。”
“小李老师,建学校可是个无底洞啊,多少资金砸进去都不见底。”
“小李老师,慎重考虑啊,这事儿一旦失败,后果严重啊!”
这种劝告大多是出自善意,毕竟私人建学校是新鲜事务,而且学校又是公益性单位,赚不到钱不说,还会有很多麻烦事。
对于这些劝告,李永忠能解释的就解释,不能解释的就一笑置之。
学校,建定了!这事儿,没有人能改变。
李永忠在大事上,考虑得相当全面,他早就计划好了一切,准备大干一场。
一切准备就绪之后,李永忠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建校大业。
为了让学校建得有模有样,能成为天尺乡的标志性建筑,他每天呆在工地监督施工,决不允许在工程上马虎。
并且想方设法完成学校的配套建设,严标准,重实效。
在李永忠的严格要求下,学校的地基打得非常扎实,建筑的质量非常好。
只是在建设的过程中,很快又遇到资金瓶颈。
李永忠四方筹资,却收获不多,并不是大家不信任他,而是感到这件事很可能让他陷进去。
迫于无奈,学校建到一半的时候,陷入了要停工的境地。
但李永忠并没有放弃,只要能开口的亲戚朋友,他们都会去想办法。
他的坚持感染了大家,曹支书和朱老也帮他奔走起来,曾雯雯更是直接回去找她哥哥了。
得道多助,在李永忠的诚心感召下,终于有部分人慷慨解囊,拿出余钱帮衬他。
众人拾柴火焰高,不到一个星期,他又筹措到了将近两万元,学校继续开工了。
而就在这时,他又接到了一个好消息,曾雯雯的哥哥曾重华愿意贷款十万元给他,而且还是无息贷款。
资金的问题终于全部解决了,人们渐渐也对他有了信心,开始大力支持起来。
不管怎么说,学校修成了是利国利民的好事,周围的村民纷纷前来帮助。
学校修建越来越顺利,速度越来越快,历时两个月,学校成功建成了。
8月24日,竹石村小举行了隆重的落成仪式。
看着雄伟壮观的三层教学楼,宽敞明亮的教室,还有平整的操场,大家的心情非常激动,孩子们有福了!
小李老师,果然是一个创造奇迹的人啊!无数人不敢想象的事情,竟然被他办成了。
而此时,中心校也发布了通知,正式开始清理代课教师,全乡30余名代课教师,只保留7名,其余的全部清退。
李永忠听到这个消息,不由一阵唏嘘,时代在进步,教育在改革,代课教师的盛况终于落幕了。
以后或许还会存在代课教师,但像以前代课教师占多数的情况,毕竟过去了。
李永忠没有感到失落,代课教师减少,说明了国家对乡村教育的重视,也说明了乡村教育的进步。
他心中满是希望,斗志昂扬,有了自己的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