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卫民这次回国,事业方面发展得相当顺利,甚至应该说,简直好得不像话。>
主要的原因,就是背靠大树好乘凉。>
这是外企在共和国最受看重的年代。>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皮尔卡顿华夏总公司在共和国不断开启新的商业项目,而且无论服装主业,还是新涉足的新业务都在迅速发展。>
那么它的份量无论对于官方还是民间来说,自然是越来越重要。>
于是随着皮尔卡顿华夏总公司的固定资产、投资金额、盈利水平、业务种类,以及品牌影响力在共和国境内的全面增长,宁卫民也跟着沾了不少光。>
不但个人身份比起过去要显贵了不少,他以公司名义在社会活动,总会获得额外的便利与尊重。>
归属在其名下的各项对公业务和私人买卖,更是因此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繁盛景象。>
就比如说坛宫饭庄吧。>
虽然张士慧的个人能力上是差了点,可这小子能做到萧规曹随,不走样地按宁卫民的吩咐给他看好家,那也算不错了。>
特别还赶上了特殊的好时候,这小子一边借着京城勤行的退休潮,把各大名店退下来的老厨师接连不断的聘到了坛宫饭庄。>
另一边也在遵照宁卫民的做法,持续利用皮尔卡顿的资源,不断把坛宫厨师送到马克西姆餐厅参加实习培训,学习西餐的优点。>
结果凭借后厨实力的不断增强,让坛宫总店进一步获得了国内外顾客的认可,夯实了业内地位,让营业额和利润都得到了极大增长。>
此外,阿兰德龙和凯瑟琳德纳芙在京为皮尔卡顿公司做宣传的这段时间,由于宁卫民带着他们频繁光临,借由中外记者的报道打了不少免费广告,也让坛宫饭庄在营销和宣传上占了大便宜。>
于是在这种综合的优势下,坛宫饭庄便顺势摘下了京城餐饮届的桂冠。>
在今年,俨然成为了京城首家月营业额突破百万,并且预计年营业额能够打破千万元天花板的餐饮企业。>
像天坛北门外二层小楼的一楼点心店,几乎每天没开门,门前就排大队。>
到了点儿一开门,人就往里挤,就跟银行挤兑似的,门口的大玻璃都被挤碎过几次。>
小楼上面的酒楼不但不到饭点就能满座,每天一张桌子至少要能翻四次台。>
就连北神厨的宴会部,一年下来也没几天空闲的时候。>
为此,张士慧深感经营面积不足,已经开始谋划着要在这栋小楼上加盖了。>
所以完全可以说。坛宫饭庄已经完全碾压了北海仿膳和颐和园的听鹂馆,稳坐宫廷菜的头把交椅,成了京城各个涉外部门举办宴会的首选之地,和在京外国人进行商务宴请的必来场所。>
要论赚钱的能力,那无论是以贵出名的明珠海鲜酒楼,还是最贵法餐的马克西姆餐厅,或者京城饭店的谭家菜,都被它甩在了身后。>
不用说,这样的成果不但证明了宁卫民有“识人之明”,彻底堵住了当初反对他提拔张士慧那些人的嘴。>
而且张士慧和宁卫民合办的烟酒店当然也因此大为受益,落下不少实惠。>
要知道,如今他们的慧民烟酒店可是几乎包揽了天坛园方和坛宫饭庄所有烟酒和罐头食品的供货,出货量几乎能占黄经理那糖业烟酒分公司出货量的四成。>
平均下来每天光这方面的收益就高达三千元。>
这还不算谭大姐负责的回收烟酒和日常零售的利润呢。>
这叫什么?>
这就叫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光明正大中饱私囊,搞裙带企业。>
宁卫民在成就了公司的同时,他也成全了自己。>
要换成哈德门啊,恐怕这小子得拿下整整一个区的工地,才能勉强达到宁卫民这躺着挣钱的盈利水平。>
就连张士慧现在都已经不再埋怨宁卫民当初炒邮票不带自己玩了。>
更不会在自己媳妇面前提自己那“赚够多少万就收手”的奋斗目标了。>
甚至他追随宁卫民的脚步去捐厕所,办书社,也一点都不勉强,都是心甘情愿的。>
不为别的,就因为托宁卫民的福,他已经成了个实打实的“大款”,连自己工资都花不完,就别说一个月好几万外快了。>
这样富足的日子早就超出了他的想象,钱多得他压根就花不完。>
除了耗财卖脸,为自己再赚点名声,他怎么都想不出更好的未来了。>
反正他就算是认定了,这辈子有宁卫民这么个朋友是自己最大的福气。>
只要听宁卫民的肯定没错,他让干什么就干什么,服从命令听指挥就完了。>
这还不算完,京城这边并不是风景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