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讨英联军(简称联军)与英格兰尼及其盟军(简称盟军)在英格兰尼克拉比松省进行了一场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场战役。
首先,当时的农业并不发达,囤积足以支撑这种规模战役的农副产品是极为困难的一件事。其次,当时大陆的人口有限,占大陆面积五分之一的英格兰尼人口总数也仅仅只不过五千万左右。以当时大陆通行的征兵比例100:3来看,英格兰尼的总兵力应该只有一百五十万(注:其中,没有完全脱离农业生产的领主私兵大约占一百万)。所以说,以当时的生产水平和社会现状来看,克拉比松战役的爆发显然是一件非常不合常理的事。事实上,这确实是一场双方达成相当程度共识后才展开的战争。
英格兰尼国王之所以迫不得已接受兰特大帝“在克拉比松省进行一场大决战”的要求,而且还不得不尽力约束英格兰尼人及协同军不要在战争爆发前袭击欧巴尼亚帝国及其盟友,那是因为老国王知道:一旦兰特大帝被激怒因而放弃展开大型战役的念头,受损害最深的还是英格兰尼人。如果敌人的联军从英格兰尼的各个方向蜂拥而至,那么整个英格兰尼都将遭受悲惨的蹂躏。要知道,在某些国家一直存在“匪过如梳,兵过如篾”的可怕说法。既然兰特能够纵容麾下的拉库里,那么他有什么理由会惩罚其他国家军队在英格兰尼犯下的罪行呢?反之,如果能够在战役中取得胜利或者与敌人联军打成两败俱伤,那么英格兰尼就能够获得继续生存的机会。另外,英格兰尼军方上层或许还有这样一个共识:与欧巴尼亚帝国进行战争时如果仅仅只是分兵被动防御,很难想象会有比法兰西斯更好的下场。既然如此,有什么理由不选择轰轰烈烈拼个鱼死网破呢?
当时,联军方大多数中低级将领都无法理解英格兰尼为什么会集中兵力进行决战——因为在这样的决战里,英格兰尼显然处于劣势。在英法百年战争中,英方一共围困过的八十七座(次)守军超过三千人的城堡。在这八十七座(次)城堡守卫战中,除了三座(次)被武力所攻克的城堡、四座(次)因粮尽而且短期内无法获得任何援助的城堡以及一次因守城总指挥本人极为胆小而自动投降的例子外,其余七十九次围城无功而返。也就是说,进攻拥有足够守军的城堡成功率非常低(不到10%)。很多人都觉得奇怪:敌人怎么有胆子从城墙后面走出来?他们竟然胆敢与兰特皇帝进行野战?
不过,联军方的中低级将领以及士兵的想法十分简单:既然英格兰尼人因为某些他们无法理解的原因在联军的面前集结了,那么他们就应该尽快地发起进攻,以消灭那些集结的英格兰尼人,以防止万一英格兰尼人忽然改变主意,从那里撤退。因此,在战前联军方的士气极为高昂。
这里先说明一下交战双方的兵力对比情况。战役爆发前,联军方面兵力共计九十八万,但真正被投入到这场战役中的部队实际上只有876891人。仅以人数看,相对于拥有六十万兵力的盟军,联军方面只zhan有1.46:1的优势,对于进攻一方而言,这实在算不上特别明显的优势。不过,联军在人数上虽然只占微弱的优势,然而在骑兵和魔法师方面的比例却是惊人的4.3:1和3.2:1。这显然是因为在较长的距离上,骑兵和魔法师比步兵进行集合要容易得多的缘故。
为了解决骑兵数量处于明显劣势的难题,英格兰尼开始在前线部署一种称为“筑垒地域”的部队,这种部队的兵力通常相当有五到八个联队的兵力,主要由弓箭手和步兵组成。这种部队的防御力相当不错,毕竟整个部队龟缩在防御工事(栅栏、拒马、濠沟)的后面,但是这种部队的机动性极差。即便他们愿意放弃防区内的所有辎重,步兵的速度仍然相当有限。它的任务很简单,就是防守一个很宽的地段,以释放尽量多的骑兵参加进攻。英格兰尼的统帅肯洛亲王解放骑兵的措施显然是正确的,不过,肯洛亲王成功的光芒却被他的敌人欧巴尼亚皇帝取得的更大的成功所掩盖了。这一点,我将在后面的“战役得失”中进行讨论。
在兰特大帝的回忆录写道:“在战役开始之前,我面临着三大难题:讨英联军有没有足够有经验的军官去指挥这样一支有史以来最为庞大的部队?讨英联军有没有足够的参谋人员和足够的通讯设施去协调各个部队的行动?如何解决部队的后勤供应问题?”
众所周知,在古代的战争中,即便是最为优秀的将领在战斗中的有效指挥半径也不可能超过七公里。而一场交战双方总人数超过一百五十万的大型战役,交战一方的总指挥是绝对不可能完全控制住所有的部队。结合这样的限制,兰特大帝是这样解决第一个难题的。
在联军集结的过程中,兰特大帝将联军划分为十个大的部分。马迪尔、凯森、皮耶德、萨弗斯、多明戈分别担任从a至e五个集团军司令的职务。他们麾下的战士除了本身的军团外(在法兰西斯攻略战取得了第一阶段的成功后,兰特皇帝便允许了萨弗斯组建自己的军团),主要由德克萨、法兰西斯这样的大国以及其他实力较强国家的政府军组成,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