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老四暗中出了牌,想调虎离山,那么,玉柱只有两种选择。>
一是,顶替老十四,出任抚远大将军,远征雪域。>
另一个则是,硬赖在京城里不走,牢牢的掌握住近四万兵马。>
晚年的老皇帝,脾气其实和小孩子有点类似。>
你越想要的东西,他反而越不肯给你。>
与此相反,玉柱不惦记的东西,往往会不期而至。>
原本,不管是带兵出征,还是继续留守京城,玉柱其实可以随意作出选择。>
逻辑其实并不复杂,玉柱带兵出去了,隆科多大概率又会回任步军统领。>
因为,老皇帝现在可以交托后背的重臣,已是屈指可数。>
隆科多留在京城,玉柱将来只需要专心致志的对付年羹尧即可,并不需要担心妻妾和子女的安全问题。>
更重要的是,即使隆科多和历史上一样,拥立了老四为帝。>
老四哪怕再忌惮佟家父子,也不敢轻易抢夺玉柱或是隆科多掌握的兵权了。>
想想看,动了人家的亲儿子,掌握京城兵马的亲爹会怎么想?>
至于,继续留在京城嘛,嘿嘿,对玉柱自然是更为有利了。>
只要老皇帝一驾崩,玉柱顺势拥立新君上位,也就占据了先机。>
这个先机,就是君臣的大义名分!>
毕竟,满洲八旗的根基,都在京城之中。>
玉柱只要和鳌拜一样,拉一派打一派掺沙子扔砖头,再找几个刺头灭族立威,不愁控制不住京城内的局面。>
当然了,凡事有利必有弊。>
老四不是新君之后,一向桀骜不驯的年羹尧,若是与老十四合流了,这就是二十几万敌人了!>
再怎么黑鞑清,也必须承认一个事实,鞑清开国之初的精英们,颇有斗争智慧。>
老奴之后,后金一共经历了三次皇位传承的剧烈内斗。>
皇太极上位,大妃阿巴亥成了殉葬的牺牲品。>
顺治上位,索尼、鳌拜和多尔衮,也到了火拼的边缘。最终,豪格成了牺牲品。>
老皇帝上位,那是太皇太后联合了四辅臣的力量,压制住了支持岳乐的满洲势力。>
表面看有惊无险,实际上,依旧是暗潮涌动。>
这三次内斗,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八旗贵族们,斗而不破,并没有发展到兵戎相见的程度。>
反观前明末年,京城被闯贼攻破,崇祯在煤山上吊,吴三桂引了清军入关。>
南明的各个势力,因为利益的不同,却依旧在血腥的内斗。>
但凡,南明的各个势力可以联合起来,相忍为国,共同北伐,华夏子民又何至于沦入脑后挂金钱鼠尾的地步呢?>
“回汗阿玛,十四哥只是脾气不太好罢了,改了即可。臣儿以为,十四哥战功卓着,威震西陲……”玉柱狠夸了老十四一大通,话锋一转,“且临阵换帅,乃是兵家大忌,不可不察。”>
老皇帝肯定不是圣君,也非仁君,但是,他是一位合格的皇帝。>
佟家父子,分掌中外二十余万兵马,这既是老皇帝的信任和恩宠,又算是大忌讳!>
历史上,但凡是雄主,都有控制局面的自信。>
比如说,汉武帝一边重用卫青为大将军,一边授予霍去病精锐机动骑兵,丝毫也不怕他们两个联手谋反。>
当下的西北兵权,老皇帝可以自由决定,给或不给。但是,玉柱绝对不能主动惦记。>
所以,玉柱第一时间就撇清了他想抓兵权的干系,免得惹来老皇帝的疑心。>
“玉柱,你算个什么东西?爷坐得正,行得端,不需要你帮爷说好话,懂么?”>
老皇帝问玉柱的时候,老十四早就忍不住了。只是,他刚犯了错,没胆子当面反驳老皇帝。>
等玉柱长篇大论之后,老十四赶紧抢在老皇帝表态的前头,和玉柱划清了界线。>
老皇帝皱紧眉头,冷冷的训斥老十四:“君前失仪,成何体统?跪到外边去。”>
老十四气哼哼的出去了。>
康熙四十七年,一废太子之时,老皇帝怒斥老八妄蓄大志、企图谋害胤礽时,老十四挺身而出,大声说:八阿哥无此心,臣等愿保之!>
一时间,老皇帝十分愤怒,拔出佩刀,欲诛老十四。>
此事看起来,是老十四忤逆顶撞了君父。>
事后,老皇帝仔细一琢磨,反而觉得老十四有情有义,表里如一。>
从那以后,老十四的政治行情,这才逐渐看涨。>
等老十四退下去之后,老皇帝盯着玉柱问:“柱儿,你真不想去西北?”<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