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竟当时大臣们做不了皇帝,唯一想的就是享受富贵。>
福泽子孙。>
赵匡胤也有办法,给了他们想要的,并且给了免死铁卷。>
以至于大宋自他开始,就定下了不杀功臣的规矩。>
还别说,这个规矩保持了一百多年,直到昨天让赵烁给破了。>
但是,正是赵匡胤的开明跟大度,这才决定了他当朝时期,大宋风调雨顺,万众一心的格局。>
因为当时的大宋官员都认为,赵匡胤是燃烧自己,照亮他们。>
众所周知,五代十国的混乱局面,想要平定,那是要实打实的浴血奋战的。>
赵匡胤将危险自己一个人扛了,让兄弟们吃香喝辣,老婆孩子热炕头。>
这份精神!>
这种活脱脱的帝王韭菜,史上真的是第一次见。>
而百姓私下里也称宋太祖为韭皇!>
当然这都是大宋野史里面笔墨不重的笑谈罢了。>
这事就叫杯酒释兵权。>
但是大家以为这就结束了,完美了。>
赵匡胤身边没了最令他辗转反侧的威胁,可他还不放心。>
于是,就发布诏书,定下了很多约束权臣的规矩。>
尤其是针对手握重兵的封疆大吏,更是采取了兵权分离的管理方式。>
以至于宋朝的军队,统帅大多是不懂得打仗的文官。>
即便文官想造反也不懂军事,没有指挥作战的才华,最终肯定不是太祖的对手。>
再加上,文官管理军队,那些真正能战的将领们就只能眼巴巴的看着,在旁边打酱油。>
英雄失去了用武之地,赵匡胤就再也不用担惊受怕了。>
至于打仗?>
赵匡胤也有办法,专门制作了率军的秘制虎符。>
一旦大宋边境或者境内发生了战争,需要出兵干仗的时候。>
赵匡胤就在垂拱殿上集结文武百官,尤其是重点钦点几个印象中能打仗、打胜仗的武将。>
让武将带兵出战。>
无论战争的结果是胜还是败,这都不重要。>
重要的是武将打完归来之后,必须第一时间把兵权交还给之前管理军队的文官。>
然后才能去面见陛下!>
与此同时,赵匡胤也照猫画虎把武将约束体系用在了文官身上。>
他组建了历史上第一套公务员系统。>
沿用的就是特别透明的交叉管理跟互相监督的制度。>
思维绝逼的超前。>
只不过当时的社会条件以及道德框架还不允许其发展成熟。>
但是在赵匡胤当政时期,硬生生的让官员们接受了。>
这就是他的人格魅力。>
这套系统,具体的操作办法就是,负责礼部的官员管理工部。>
工部的官员去管理兵部。>
兵部的轮换去礼部走走。>
户部的再去吏部逛一逛。>
吏部的没事做?那好办!>
去监督中书省,给个代理丞相做做。>
互相督促,互相进步嘛!>
不过这样的缺点,在后世几乎是暴露无遗。>
首先从军事层面看,直接决定了后期武将长期见不到士兵。>
士兵们也长期见不到他们的主将。>
隔着千里,互相歌唱着铁窗泪。>
那份心情,谁人能懂?>
时间一长,武将更换的节奏也快。>
到最后,兵不识将,将不识兵。>
这直接离了大谱。>
相当于整个大宋从庙堂的士大夫到基层的布衣老百姓,全部都是临时工。>
赵匡胤可以完全不需要顾虑有小团体搞什么蝇营狗苟。>
也不害怕有人结党营私,蓄谋造反。>
因为政治土壤不允许。>
可是……>
当战争来临的时候,平日里将军跟士兵八竿子达不到一起的组合,就这么没有默契的组队去前线送人头了。>
这就导致,太祖皇帝去世之后。>
大宋的对外战争几乎都是清一色的惨败成绩。>
大宋盘踞各地的军镇,战斗力几乎是战五渣的存在。>
每次都是边境重要城镇快速陷落。>
而大宋想要挽回颜面,每次就得动用镇守京城的禁卫军。>
可是禁军本身的职责就是拱卫京畿要塞。>
京城不是北上打契丹的骑兵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