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决胜!在七里平!(二)
在人类的历史上,发生过无数的战争。尽管每一场战争都充斥了宝贵的鲜血和生命,但是大多数战争都会湮灭于浩瀚的历史里,渐渐的被人们所忘却。唯有那些充满了优美的作战指挥艺术和无数经典故事构成的战争,唯有那些能够影响历史走向的战争,或许才能够与世长存。
很显然,七里平之战就是那种可存千古之战!因为这场大战过后,夏军除了位于黄河西岸的黑水镇燕军司、白马强镇军司以及位于东岸灵武的西寿保泰军司之外,其他九个监军司土崩瓦解,主力损失殆尽。曾经强盛至不可一世的大夏王朝,在七里平之战后终于不可逆转的陷入了万劫不复之境地。
当然,在这样一场大战里,参战双方的将士们演绎出了无数故事,至少对杨翼来说,在元佑八年八月一日这天发生的事情,是他永远也不能忘记的。
子时,杨翼召开了“校”以上军事会议。这次会议的主题,毫无疑问只有两个内容,即战前动员和战斗部署。对于战前动员这一块,杨翼本来是想提出一个口号“与阵地共存亡”,并让将领们深入基层部队,把七里平之战的重要意义跟士兵们说清楚,以鼓舞斗志。但在开会的时候杨翼忽然又否定了自己的想法,因为他认为“与阵地共存亡”这个口号似乎太过空洞,还不如“阵亡者,朝廷养他全家三代”这样的口号来得刺激!反正在这年头,“生命”这玩意的价值远不如后世值钱,所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说不定士兵们听到这个口号后还真就有人愿意用性命去换取全家三代的幸福生活。
至于战斗部署方面,在原本寄予了极大希望的无定河依然毫无踪影的情况下,深知七里平无险可守的杨翼,并不打算将主力全部囤积于白于山山口。而是尽量将部队分成多个集团前后左右展开,构筑五个相互隔着两里的主要阵地拉大防御纵深,形成步步阻击的态势,尽量迟滞夏军的前进步伐,为种思谋大军的最后一击赢得时间!
其中,一号阵地乃是七里平最南面的一处丘陵,由前府州马步副总管周诚为 “阵地长”,率两千步兵驻守。二号和三号阵地则分立于一号阵地的后侧!以前丰州藩军指挥使杨大献、前横堡副指挥使周至仁为阵地长!
四号阵地位于白于山和七里平的交接处,由王景带领一千弓弩兵驻守,利用白于山的高度和六张床弩对其他阵地进行掩护。
五号阵地乃是所有阵地的核心!位于七里平的中心地带,南面有事前王景挖好的两条壕沟,中心便是那个小村庄“七里屯”。阵地长由王有胜担任,人数三千人。为了保障这块最核心的阵地,杨翼下令集中了西北三州部队里所有的竹筒炮三百支,交与王有胜使用。
此外,折可适率领杨翼给他的七百余骑作为机动部队在周围游弋,随时对各阵地进行支援。至于杨翼自己,则带着几十号亲卫以及李缓,露天待在所有阵地的后方,作全局的指挥。“谁说是露天的?”杨翼是这样对将领们说的:“看见这杆写着灵武二字的大旗没有?这旗就插在那地上!本相就在大旗之下,即便诸位全部完蛋,本相也决不弃旗而逃!”
应该说,宋军在战前的动员还是相当成功的,因为一方面杨翼百战不败的威名对士气的鼓舞相当巨大,另一方面士兵们在“朝廷养阵亡者全家三代”这样诱惑的口号下摩拳擦掌,大有人在阵地在的决心。
只不过,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实在很多,士气与勇武毕竟只是这些因素中的次要方面,更重要的是双方的实力对比和战术策略。在夏军这一方,梁乙逋也于子时来临之际完成了战斗动员和部署。他集中了手里的所有部队,总计三万又七千余人,马匹骆驼无数!
在两个月前的定州攻坚战中被“却月大阵”打到心惊肉跳的梁乙逋这一次格外谨慎。他深知上次在定州的失败乃是因为宋军弧形的防御面非常窄小,导致大量进行攻击的骑兵拥挤在一起,缺乏回旋的空间并且失去了冲击的优势,最后被防守一方大量杀伤。
所以这一回梁乙逋充分吸取了教训。按照他的设想,既然七里平无险可守,宋军定会拉长防御纵深尽量拖时间,并且很有可能为了拉长纵深而前后设置多个阵地,每个阵地势必收缩成圆形,就像上一次在定州那样利用阵地的弧线来减小骑兵冲击的空间以及速度。
因此,梁乙逋的战术非常明确!“本相不打算集中兵力攻击宋军的前方阵地!”梁乙逋是这样对手下将领们说的:“前期探到的情报显示七里平守军的力量在一万人左右!他们如果设立多个阵地的话,这点人会导致他们的阵地非常窄小!我们的作战方针就是,仅以少量部队进攻宋军前沿阵地,大部队从阵地间的缝隙向前冲锋,越过前沿后三路展开,对七里屯形成三面突击!集中兵力打垮宋军的主力部队!”
抱着上述的想法,梁乙逋决定以房当矢和米擒仁吉的部队作为前沿战斗的主力。细封立鸿率一部南面协防,确保后侧不会被增援的宋军袭扰。主力部队则交由颇超达特率领负责突击宋军核心区域。至于梁乙逋自己,只带少量骑兵以及整个西夏唯一的投石机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