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思路客 > 玄幻小说 > 幻想三国志之龙皇霸业 > (转载)深谋远虑的渭南之战(二)(2/3)

(转载)深谋远虑的渭南之战(二)(2/3)

幻想三国志之龙皇霸业有声小说,新思路客在线收听!
等关中联军各部却征收不上来新粮,全军有断炊之虞,所以联军各部急于散兵就食。

现在许多读者对粮草如此紧缺不甚理解。古代如何,笔者不能亲历,但对近代中国农村的状况还是知道的。一直到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前、包括建国前,中国普通农民家庭都处于家无隔年粮的状况,别跟我提地主,他们是极少数。许多家庭在新粮还没下来时,便“青黄不接”了。这还是正常状况下,如果像当年“大跃进”那样,把壮劳力弄去大炼钢铁,就会饿死人了。马超等关中联军的这次反叛,导致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缺乏,其状况只会甚于当年的“大跃进”。

到此,我们已不难理解,曹操为什么要在九月时全部渡过渭水。因为天气大寒之后,马超等关中联军就再也无法支撑了,曹操必须把他们紧紧粘住,让他们不敢撒腿跑路。

那么,曹操为什么又不出战呢?很简单,曹操想借此麻痹敌人,使马超等关中联军产生轻敌思想。最重要的是,现在还不具备在大决战中的必胜条件,曹操不想把双方三十多万人的大会战,还有关中,甚至是国家的生死前途交给战场上的幸运之神。靠神不如靠人,靠人不如靠己,靠己就不能心存侥幸。

孙子曰:“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曹操要怎样做才能“先胜”呢?

离间计

这时贾诩建议使用离间计,情节一如演义。结果,离间计使马超、韩遂等互相猜疑,但是,还没有演变到演义中那样自相残杀。那这样的离间计还有什么用呢?用处可大了!只要联军各部互相猜疑,曹操就已经具备了在即将发生的大会战中的“先胜”(具体细节后面详述)。

曹操为什么早不用离间计,而偏在此时开始用离间计?离间计用早了,曹操还没有完成攻击的准备,如果联军内讧,自己一哄而散,各回老巢,或投顺曹操,曹操不能彻底摧毁他们的武装力量,那曹操前面不都白忙活了。

后来,在与韩遂最后一次会晤中,曹操一反原先一贯示弱于敌的作法,突然列出五千铁甲骑兵,阵列森严,“精光耀日”,关中各军,无不为之震慑惊恐。这是曹操大战前打击敌人的士气,为“先胜”又添一砝码(其对战斗所产生的直接效果后文详述)。

《孙子兵法》“五事”中的第四件是“将”:“将者,智、信、仁、勇、严也。”离间计严重破坏了关中诸将的为将之道,使得他们把心思不是用在如何战胜敌人上,全都用在了如何提防自己人。

“胜兵先胜”已经完成了,现在是“而后求战”的时候了。

渭南决战

离间计刚刚施用完毕,曹操立即与马超约期会战,而马超也急于结束对峙状态,遂发生了本文开头的那一幕。为了精确,我们直接引用史书原文:“公乃与克日会战,先以轻兵挑之,战良久,乃纵虎骑夹击,大破之,斩成宜、李堪等。”三国史上最大规模的一场会战,陈寿只用了三十多个字就给交差了,实在有点那个,不过,和司马迁比起来,还算好的了。

如果对渭南决战的描述就此结束,似乎有点太那个头重脚轻了,笔者只好画蛇添足了。

这里的“公”是指曹操。

“轻兵”是什么意思?笔者说不好,笔者只知道“重兵”是什么意思,不过,这你也知道,笔者就不解释了。

“挑之”,笔者理解,和挑逗的意思差不多。在这里就是,打一下,还不能把对方打得太痛,下手太重,对方会急眼跟你玩命的。但还要给对方以感觉,他随时都可能遭到攻击,使他时刻不得安宁而疲惫不堪。既让对方不胜其扰,还要让他不敢全力还击,怕遭到曹操五千铁甲骑兵的回敬,而使自己的损失大于其他各部。就好像虽受挑逗,还不敢公开去求爱,怕一旦遭到拒绝而受同伴嘲笑。

曹操此次决战能够全胜,战术上有两个关键。

第一步,“轻兵”疲劳敌军。

“轻兵挑之”的目的,就是让敌人全军劳的同时,能让自己的“重兵”逸,达到以逸待劳的目的。这事说起来容易,具体如何实现,史书上没有交代,笔者也学浅不知。

曹操的“轻兵”凭什么就能和马超等关中联军“战良久”?这就是离间计的功劳了。如果关中联军同仇敌忾,上下一心,曹操的“轻兵”显然无法“战良久”。正是因为此次大会战前,曹操先用了离间计,使得关中各部各怀异心,结果是,临战时皆不肯出力,使得曹操只用部分兵力即能与之长时间相持。

第二步,“虎骑”重击敌军。

也许有的读者要问,曹操为什么不一开始就出动虎骑?如果一开始就出动虎骑,面临生死关头,本能会使关中联军各部抛弃嫌疑而死地求生的。如果待敌疲惫后,再施以重击,敌人既使有心拼命,也已无力搏杀。

关于渭南会战的策略,曹操后来说到:“连车树栅,为甬道而南,既为不可胜,且以示弱。渡渭为坚垒,虏至不出,所以骄之也;故贼不为营垒而求割地。吾顺言许之,所以从其意,使自安而不为备,因畜士卒之力,一旦击之,所谓疾雷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