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德殿外,穿着甲胄的李纲早已等候。>
赵烁停下车驾,问道:“李爱卿,有何事奏?”>
“陛下,太上皇归来了。”>
“朕知道了,朕刚才跟张太尉去巡检了军备司。”>
赵烁明白,如今能称之为自己股肱之臣、左膀右臂的两人绝对是李纲跟张叔夜。>
张叔夜就不说了,他不是忠诚于皇帝。>
而是忠于大宋。>
跟大明的兵部尚书于谦一样。>
这样的人,投靠的往往是对王朝最有用的君王。>
这一点,赵烁还是相当有自信的。>
自己就是比宋徽宗强。>
至于李纲,他跟宋徽宗早已君臣离心。>
当初第一次京东保卫战,宋徽宗让李纲做汴京守壁使。>
李纲提出来的条件就是他负责守城可以,不过要让宋徽宗禅让。>
而且要把皇位禅让给宋钦宗赵桓。>
说起来,李纲就是赵烁的辅国之臣。>
不过他也因此跟宋徽宗生了更大的嫌隙。>
按照历史的正解,宋徽宗禅让之后,跟宋钦宗一起被虏到东北。>
他压根没有考虑过李纲的存在。>
甚至对于李纲当初的禅让意见还有一点感激。>
因为宋徽宗自己作死,在金军还没有全线撤退的时候返回汴梁城的。>
不然他不会被虏走。>
而在南朝当皇帝的也只能是他。>
在北宋,跟江山社稷共存亡的人则是他的长子宋钦宗。>
当时那句‘陛下,禅让之后,您就不用跟江山社稷共存亡’的劝告,言犹在耳。>
宋徽宗为此产生了一种错觉。>
那就是李纲是他的心腹。>
可是现在,这一切全部逆转了。>
宋军竟然守城打赢了。>
那宋徽宗就觉得,自己头脑发热禅让,是一个天大的政治错误。>
他现在后悔了!>
李纲自然成了宋徽宗的眼中钉。>
赵烁也不急于去拜见宋徽宗赵佶。>
便上前扶起李纲,语气笃定的说道:“李爱卿,汴梁之难还没有接触,金军会爆发下一轮的攻势,只会比之前更加猛烈。”>
“只要朕在的一天,你都是大宋的肱骨重臣。”>
“陛下,臣叩谢陛下。”>
“起来吧。”>
李纲起身后,面色凝重了起来,他犹豫片刻,最终说道:“陛下,臣此番前来,确有一事。”>
“李爱卿但说无妨。”>
“陛下,太上皇入城那条水路已经被金人的哨探发现了,臣派出去的府兵一直盯着他们,但是金人好像没有进攻的迹象。”>
本章已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