耗到最后的人就是赢家。>
而在古代战场,耗的精髓,首当其冲的就是粮草。>
只要汴梁城内粮草充足。>
那么金军将汴梁城周围的土地都侵占了,想要孤立汴梁城,赵烁也同样不惧。>
赵烁看了看李彦回,说道:“李爱卿,接下来这几天是汴梁城最为难熬的日子。”>
“我们上次粮草就出现了断供的情况。”>
“昨天朕让高俅调查过城内的粮草资源。”>
“恐怕再过七天,老百姓们就得啃树皮充饥了。”>
李彦回点了点头,他也深知道自己这位户部尚书的责任。>
故而神色凝重的他叹道:“眼下金贼刚吃败仗,不可能紧锣密鼓的发动进攻了。”>
“但是我们要出去筹备粮草也不可能实现。”>
“倘若金人再围困汴梁半个月,城内必乱。”>
“不错!但是我们也无需担忧。”>
“为今之计要考虑的还是军饷的事情。”>
“毕竟那么多的阵亡将士需要抚恤,朕苦了谁也不能苦了他们,不能寒了他们的心。”>
“陛下圣明,陛下乃仁义之君。”>
赵烁无视了李彦回的吹捧,继续说道:“如今大宋河北的成安郡,以及北京府跟山西太原一带,各路勤王的义军正在陆续集结。”>
“成安郡的宗泽此时手里应该有万余人的勤王义士,加上清河县的窦知章,都是不可小觑的力量。”>
“眼下,金军已然从潼关到汴梁城这边,构建了三百里连营。他们的目标就是要延缓勤王义军的支援速度,同时也是保障金军的后勤粮道。”>
“可是,宗泽老将军如果可以在北京防线内给金军几个背刺,突破他们的营寨的话,这里的粘罕大军将会军心大动。”>
赵烁展望着接下来的战局发展。>
这可不是他空口无凭,或者是凭空吹嘘。>
而是真实的北宋历史上,就在最近这几天。>
宗泽的义军以及另外一支拥有岳飞的义军便已经开始在北京以及太原一带接连攻克金军的营寨。>
尤其是宗泽,在那场进攻之中,没有败绩。>
反而是金军营帐被他接连攻克了十三座。>
这绝对在北宋年间属于最高效的战役。>
所以,年老的宗泽也是在那个时候威震中原的。>
纵观宗泽的一生,颇有东汉末年老将黄忠的味道。>
但是黄忠又比他幸运。>
毕竟黄忠虽然不被重用,才华也得不到发挥。>
可他终归是长沙太守笃定的最强武将。>
而北宋的宗泽呢?>
他的前半生基本上上郁郁寡欢。>
一直到国破家亡的时候,才出山参军的。>
这时候他的岁数已经奔七了。>
七十岁的老头,建功立业的心思已经少了。>
只有一腔救国的热血!>
唉!>
其实,华夏种族向来如此。>
真正的人才前半生都是郁郁寡欢,得不到重用的。>
而在庙堂之上侃侃而谈的那些士大夫们,却是禽兽食禄。>
赵烁又对李彦回跟张叔夜说道:“现在朕以命令高平郡王赵棣前去北京,现在的他是天下勤王义军的统帅。”>
“到时候义军南下,也能对金人形成掣肘。”>
张叔夜听了赵烁的陈述之后,点头说道:“陛下英明,圣裁决断,如今金军尝到了苦果,想要重振军心进行攻城,至少在半个月之后。”>
“要是在这期间,宗泽的勤王义军如陛下所言那般,进攻金军后背的话,金国大军必然大溃。”>
“只是老臣担心,那些民兵们畏惧金贼,从而怯阵遇败。”>
如果没有赵烁这个知前知后的穿越者的话。>
张叔夜提出来的担忧是一位优秀统帅必备的特长。>
因为他的顾虑是非常正确的。>
毕竟自从金军南下之后,宋军跟金军大战了数十次,未曾得到一胜。>
训练有素的正规军也是如此。>
即便是大宋最精锐的西路军,也只能跟金军平分秋色,就更别提那些民间组织起来的民兵义勇了。>
终归他们在很多时候都无法展现出媲美正规军的战斗素质跟威慑力。>
这倒不是张叔夜瞧不起民兵。>
半年前,北方的军镇基本上都在金军猛烈的进攻下沦陷了。>
否则,金军也不能如此心安理得的顺利南下,逼近汴梁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