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平倒不是不重视海军。>
李天宝袭击东南沿海,进兵南京,造成的影响力。他是亲眼看见的。只是海军也是水军嘛。>
把海军调遣到黄河,成为内河水军,先顶一顶。>
不是挺好?>
还能省去不少军费。>
但既然吴年不同意,他也就不再说什么。>
吴年虽然说是个甩手掌柜,但也不能完全不管事。比如这次讨论的军队的事情。>
至于整顿吏治啊,粮草转运啊,等其他事情。>
吴年是一点也不过问的。>
不过。今天吴彧在这里。吴年就顺带问了一下内政的事情。>
“回禀陛下。目前朝廷已经派遣出去了知府、县令,前往各处。这些官都是大汉朝多年的积累。臣对他们很有信心。只是整顿吏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至少得一年半载,才会见效。”>
“臣相信。只要大汉朝能够对民仁爱,抵御外敌。不用几年,就没有人会记得楚国了。”>
刘知行眉宇间露出神采来,说道。>
“嗯。”吴年笑了,点了点头。>
谁说不是呢。百姓啊。感觉太敏锐了。这日子过的好不好,百姓肚子里门清呢。>
只要得民心,江山就稳固了。>
君臣之间说了许久。刘知行才想起一事,对吴年拱手行礼道:“陛下。战兵俘虏的楚国太监、宫女实在太多。”>
“臣请陛下允许臣裁撤一些。放一些太监、宫女归家。”>
“有多少人?”吴年对这件事情不是很关心,随口问道。>
但刘知行问的很对。无论这宫里头的宫女长什么样,是不是年老色衰的,理论上都是君王的女人。>
内阁是不能私自处置的,得问一问君王。>
“有两万多人。”刘知行回答道。>
“这么多?”吴年的眼睛微微睁大。不是说熊无我带走一半人了吗?怎么还有两万人?>
加上自己从辽东带来的宫女、太监,岂不是要三四万人了?>
紫禁城里,也才一万间房间。>
等于是养了三四万家奴,伺候自己一家人。>
这三四万人,可以养一个万户的精锐战兵了。>
吴年想了一下后,摇头说道:“对于太监,还是慎重一点吧。这些都是可怜的人。他们就算回去了家乡,可能会因为没有生计而饿死。或者遭人白眼。留在宫中,还有一口饭吃。”>
“对于宫女。你也派人问一问她们的意见。愿意离开皇宫的,就放她们走。不愿意的,都可以留下。”>
他吧。>
算起来比较好色。但一个人顾不来。>
三四万太监、宫女。至少有一万五千宫女吧。他能不能活一万五千天都是问题。>
再说了。普通的宫女,其实长的不好看。>
那些长的好看的,往往不是普通的宫女。比如高句丽王宫内,不少美人。>
吴年就临幸了不少美人,现在都是妃子,由柳香安排着住着。有的人,吴年就睡过一次。现在见到人都未必能叫上名字。>
总之。普通的宫女,真不需要那么多。>
但是吧。>
也不能胡乱放。得考虑宫女自己愿不愿意回家。如果她们没有家人了呢?如果她们饿死在外头呢?>
得问问她们的意见。>
就像是佛家说的放生。>
有的人胡乱放生。比如把咸水鱼放入淡水中。>
那是杀生,不是放生。>
对于汉人的命。>
吴年是很在乎的。>
“是。”刘知行明白了,拱手应道。>
该说的,都说的差不多了。吴年抬起头来,问刘知行道:“首辅。寡人的登基仪式,准备好了吗?”>
“准备好了。”>
刘知行从容回答道。>
“好。明天便登基。”吴年精神一振,点头说道。>
“是。”刘知行躬身一礼。>
“恭喜父皇。”>
“恭喜陛下。”>
太子吴彧与内阁大臣们,齐齐躬身行礼,恭贺道。>
吴年笑着点头。随即。吴年起身离开了文华殿,留下吴彧与内阁大臣们前往文渊阁,处理朝廷政务。>
太子观摩。>
刘知行说的轻松,准备的也极快。但是皇帝登基,是一个非常非常复杂的事情。>
以前。吴年登基为汉王,就比较注重仪式。>
咱是正式开国称王,不能是草台班子。该花钱的地方还是得花钱,这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