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怎么说,汴梁城如今的军备状况就在这摆着。>
区区两万可战之士,对抗金人十五万大军。>
他李纲跟张叔夜又不是神?>
挡个屁啊挡。>
到最后还不是要和谈?>
一和谈,还不是要给金人送大量的黄金白银?>
因此,当务之急,便是要提前给陛下统筹那些钱款。>
为陛下解决了燃眉之急,高官厚禄岂不指日可待?>
至于说站队。>
何粟可战可降。>
陛下要战,他就是强力的硬派人物。>
陛下要谈,他就是默默出钱出力的忠臣骨干。>
想好了双赢的局面后,何粟开始提点徐秉哲。>
“小徐啊。”>
“何大人赐教。”>
“汴梁城被围的情况持续不了几天了,本官倒想要所作为,却不知相国大人是何想法,要不你去帮我探探口风?”>
“大人,下官已经探过了。”>
“相国大人断定陛下是要跟金人和谈的。”>
“所以他明日早朝的时候会毛遂自荐,重新出山,统筹和谈的项目。”>
“唐相当真这么说的?”>
“千真万确。”>
“好吧,你先回去吧,告诉唐相,我会为他助拳的。”>
何粟看着徐秉哲离开。>
嘴角的冷笑愈发阴狠。>
他断然不会为唐告助拳。>
对方是相国,他的顶头上司。>
更是一个将软弱贯彻到骨子里的保守派。>
一直以来他作为丞相劝徽钦二帝跟金人休战言和。>
后来徽宗创作的时候灵光乍现,决定要干金军。>
就把唐告的丞相给撤了。>
如今唐告嗅到了自己王者归来的气味。>
此刻的他比何粟更加兴奋。>
然而,话说回来。>
唐相在位的时候,中规中矩。>
他的主张是朝廷南迁,定都长安,跟金人画江而治。>
凭借长江天险,也能保境一方。>
这种保守的策略跟后期赵构的想法一样。>
再加上当时皇帝的求生欲非常强烈。>
所以他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是徽宗跟钦宗眼中的大红人。>
次日一早,赵烁着了龙袍来到垂拱殿。>
文武百官早已在殿外等候。>
随着太监总管李淮一声熟悉的上朝呐喊。>
群臣进而有序的步入殿内。>
赵烁已经准备好今日早朝的议题了。>
既要表达自己坚决抵抗金军的核心战略。>
同时也要从官员们口袋中榨出油水。>
毕竟,这可是大宋。>
财力是有的,就看那些官员们有没有眼力见。>
聪明的人给赵烁留一个好印象。>
等着以后择时重用。>
那些睿智的家伙,就只能用简单粗暴的方法严惩他们了。>
若是今天无法镇压朝堂上那些墙头草。>
守城的压力只会更大。>
“皇上万岁。”>
群臣齐刷刷的作揖。>
赵烁坐在龙椅上,居高临下。>
一眼过去,文武百官层次分明。>
丞相跟中书省的大员在左,太尉跟兵部官员在右。>
自古群臣以左为尊。>
这也说明大宋重文抑武的国策。>
“众卿恭安。”赵烁回了一句,群臣便各自站会队列之中。>
赵烁看了一眼下面的张叔夜跟李纲,旋即对朝臣们问道:“诸位爱卿,有何奏请?”>
枢密使何粟手持玉简正要走出去。>
户部侍郎刘志旺抢先一步走了出来。>
他说道:“陛下,微臣有事启奏。”>
“继续!”>
“微臣早先便知那郭京坑蒙拐骗,不是正道人士,曾多次劝阻过孙大人,然最终还是险些酿成祸患。”>
“那郭京欺君罔上,死有余辜。”>
“孙尚书识人不明,罪不可恕。”>
刘志旺作为户部侍郎,他的话风当然是为户部尚书说的。>
朝堂的几大部门,历来暗争不断。>
此消彼长已是常态。>
是以,户部侍郎的话,赵烁权且当做对自己的吹捧。>
毫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