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天下匹夫多了,敢于担责的人实际上不多。>
像眼前这些风尘仆仆的百姓,他们能够义无反顾的跟着陈规奔赴千里,冒着千难万险前来汴梁城攻击金贼。>
单纯这份勇气,就可以号召全军学习。>
再就是那一份家国大义,更是难能可贵。>
赵烁必须给他们一个对等的荣耀。>
否则,人家凭啥?>
凭宋徽宗祸国殃民?>
凭那老头画画玩石狂妓院?>
不不不!>
凭的正是赵烁的号召力以及人格魅力。>
当然还有那一篇大气磅礴的《抗金策论》。>
除此之外,赵烁对这些义军如此爱护,也是有自己的诉求的。>
两个月以来,汴梁城内的守军可谓损失惨重。>
剩下一万多人,赵烁有意让他们休整。>
毕竟,以他对金国狼子野心的了解,金军还会动攻打汴梁城的心思的。>
而军队混乱修养,就需要用新的军队顶上岗位。>
可是新的军队从哪里来?>
当然是招募,训练,然后入编了。>
说到底,就是要筹备一批新的军队番号。>
而在新军真正形成战斗力之前,赵烁的时间可不多。>
满打满算只有九个月。>
因为,今年春天过去,夏季跟秋季一过。>
到了冬天的时候,又是女真人对中原大动干戈的时刻。>
相信有了粘罕第一次的失利,再一次大举南下的金军就没有之前那么好对付了。>
一场惊天动地的大战必然会打响。>
所以,关键点在于,快速的招募军队,并且训练出真正的作战精英。>
“诸位英雄好汉,你们都是大宋最可爱的子民。”>
“辗转南北,入京勤王。”>
“是天下之大义,更是人间之大爱。”>
“朕,绝对不会亏待大家。”>
“今日入城,你们军饷照发,从大家起兵之日算起。”>
赵烁的话,极为朴实。>
因为他知道,来的这些都是老实巴交的地道农民。>
跟他们说什么前景啊,什么情感,那都是扯淡。>
反而显得自己很虚伪。>
所以赵烁就很接地气。>
让大家听了之后,觉得眼前这位皇帝跟他们一样,没有架子。>
而且很踏实。>
而对他们来说,最要紧的当然是军饷了。>
毕竟,大家都有家眷需要养活。>
历史上无论任何朝代,虽说有大家才有小家。>
可实际上这个是反过来的。>
有了小家,义勇们才会义无反顾的为了大家。>
因为人们都会将心比心,人性本就自私。>
哪有那种高大上的大家之说?>
那不过是文臣士大夫们嘴炮时的逞能之言罢。>
历史上,有文人做到真正的舍小家,为大家了吗?>
没有!>
阅兵仪式搞了一个时辰。>
赵烁从义军前面一直走到后面。>
又从后面返回来,两万人差不多都被他照顾了一个遍。>
看着大家热血沸腾,仿佛随时都会为赵烁牺牲。>
赵烁对此极为满意。>
这才将陈规扶上自己的坐骑,浩浩荡荡的返回汴梁。>
此时,在汴梁城的皇宫深处。>
太上皇宋徽宗画画的隔壁,郓王赵楷正在兀自昏沉。>
忽然房门被贴心的太监推开。>
那太监尖牙利齿的呼喊道:“王爷殿下,喜事来了,城外的金军消失了!”>
“嗯?”>
赵楷揉了揉睡眼惺忪的眼睛,仿佛听到了难以置信的事情:“你说什么?”>
“金军溃败,已经北回了。”>
“真的假的?”赵楷依然不可思议。>
“王爷,是真的。不但金军已经溃退,如今汴梁城的东华门开启,现在城内传的沸沸扬扬,陛下正迎接两淮那边奔赴而来的勤王义军入城呢。”>
听着太监的陈述,赵楷的脸色忽然青,忽而白。>
整个人如同筹划多年,却突然无处发力的机械木偶一样,神游物外,呆滞的躺了回去。>
躺平的赵楷,目光痴痴的盯着天花板,嘴角呢喃道:莫非本王不及那赵桓?”>
“……”>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