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
从相国寺大门口是看不出来什么的。>
哪怕是他们向街上的小商贩,收取摊位费。虽然有点心黑,但也无伤大雅。>
几个小钱嘛。>
从相国寺的气派恢宏的建筑上,从这些肥头大耳,但慈眉善目的大和尚的身上,也是看不出来的。>
要看透这座寺庙的本质,需要出城。>
“去城外看看吧。”吴年放下了车帘,对车夫说道。>
“是。”车夫应了一声,驱赶马车,往城外而去。随从的大内侍卫、太监以及皇城司的人手,也随之而动。>
都城很大。>
城外的良田,也非常的多。>
一国都城。>
城内外的土地,都是寸土寸金。>
物价也高。>
很多外地来的官儿,在都城内生活都是买不起房子,只能租房子住,生活也是清贫。>
在以前。>
都城外的田虽然多,但很多是不用纳税的。>
比如举人、进士的田,或者是达官显贵的田,都是不用纳税的。在吴年入主河北之后,就把规矩改了。>
举人、进士,达官显贵怎么了。>
都得纳税。>
在大汉朝的改革、治理下,河北这个地方的税收收入,比楚国时期多了许多。>
但有一个势力例外。>
相国寺。>
与吴年前世看到的新闻一样。开豪车的大和尚,穿丝袜的女尼姑。寺庙的原始资本积累,是靠信徒捐献。>
比如历代楚国皇帝,都赐给相国寺金银或田亩。>
很多有钱富户,达官显贵今生荣华富贵了,求的就多了,也给寺庙捐献钱财、土地。>
这导致相国寺名下的田亩,越来越多。当资本膨胀了,就开始对外扩张了。>
遇到灾年什么的,有农民卖田,相国寺就买去了。>
这还是明面上的买卖。>
暗地里,还有放贷的。放的不是高利贷,但也是利息比较高的。无论是手工业者,还是农民,只要借钱还不起。>
那对不起,卖儿卖女也得把钱还上。>
相国寺暗地里有武僧。>
明面上结交的又都是达官显贵。>
黑白两道通杀。>
现在相国寺是整个河北地区最大的地主,没有之一。>
皇帝吴年在汉朝各地的皇庄,加起来可能都没有相国寺的田多。>
至于相国寺到底有多少田,外人都不清楚,可能只有主持知道了。>
除了放贷,还有人借助相国寺的名义,经营一些偏门生意。比如青楼、酒楼、赌场,酒楼里卖唱的小桃红,便是其中之一。>
做这些生意的,一般都是大和尚的亲戚。>
出家了,就没有父母了?>
就没有兄弟了?>
甚至也有大和尚,在外养女人的。白天里阿弥陀佛,念经诵佛,晚上生儿育女,全是生意。>
当然。其中也有洁身自好的高僧。>
但这样的人少。>
不是所有人,都能成佛的。>
也不仅是佛门。全世界的宗教,都是一个德行。>
世人愚昧的多啊。>
不过。别的地方,吴年管不了。自己家里头的,得管一管。>
无论是谁。>
别偷我的钱。>
队伍离开了都城之后,又缓缓的行了一段路,来到了一处田地上。>
现在这天气,田上光秃秃的一片,不见一个农民。有几个小孩,也不怕冷,正在田间玩耍。>
队伍继续向前,来到了一座村庄。>
外表看起来,这是一座很普通的村庄。村民的房子,散落在各处。但在这村庄中,有一座小寺。>
叫严华寺。>
根据皇城司探子的情报,这严华寺属于相国寺下辖机构。这片地方的田亩,都是严华寺名下的。>
就像是吴年往各地皇庄,派遣管事的太监一样。>
这严华寺负责这片田亩的运作,每年产出,上交给相国寺。>
这村庄里的百姓,都是佃户。虽然每年勤劳开垦田亩,种植庄稼,但没有一亩田是他们的。>
这座村庄很少有外人来,更何况是吴年百余号人的队伍了。>
立刻引起了村民的警惕。>
等吴年到达村口,便有一个大和尚,领着十个和尚走了出来。大和尚肥头大耳。>
但一脸横肉,皮肤很黑,看起来是个胖子,但可能有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